大马律师戴子豪表示,本身经常探讨马来西亚种族关系的话题,因此常有人问,为何马来同胞有时会因小事动怒,甚至发起抵制行动?戴子豪撰写本文旨在帮助华裔理解马来同胞的心理逻辑,并非对谁对谁错作出评判。即使不认同本文的观点,也需意识到这是部分群体的普遍想法。
马来穆斯林的宽容与特殊性
从宏观角度来看,马来穆斯林是一个崇尚中庸、热爱和平、且极具包容精神的群体。尽管宪法明确规定伊斯兰为联邦宗教,但马来西亚却是一个多元宗教和文化得以共存的国家。遍布全国的庙宇、教堂和兴都庙,超过千所非国语源流学校的存在,甚至是非穆斯林担任政府高官和部长的现象,都证明了马来社会的包容性。
除此之外,非穆斯林的节日如农历新年、屠妖节也被列为全国公共假期。与周边国家相比,这种现象并不多见。譬如,印尼一位华裔市长上任便成为全国焦点,而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尽管拥有非裔血统,但他以完全融入美国文化的身份领导国家。
然而,马来同胞普遍认为,非马来人对这些宽容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将其视为理所当然。
宽容的界限
事实上,马来穆斯林一向对非穆斯林的生活方式采取不干涉的态度。无论是非穆斯林餐馆售卖不清真食品、在街道举办宗教仪式,还是从事商业活动,他们通常不会介意,只要求秩序良好并尊重国语。
问题的根源在于,当非穆斯林试图干涉或参与穆斯林事务时,矛盾便随之而生。例如,有些非穆斯林尝试售卖清真食品,但未能遵循清真认证标准。倘若售卖的是与清真无关的产品,如汽车或电子产品,马来社会并无异议。然而,当涉及与穆斯林文化或宗教相关的事务时,遵守相应规范便成为必要条件。
举例来说,近期某以华裔为主的餐饮连锁企业获得清真认证后,成功打入马来消费市场。马来同胞对此表示接受,但并没有强迫任何非穆斯林企业获得清真认证。
触动底线的行为
更为敏感的问题在于,部分非穆斯林会在本族群中以自己的语言批评或嘲讽伊斯兰教。这些带有偏见或恶意的言论虽然在他们看来“只是直言”,但在马来社会却被视为严重冒犯。
马来穆斯林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宽容被误解为软弱,甚至遭到轻视。而宗教在马来社会的地位至高无上,因此,这种冒犯往往被视为不可容忍的挑衅行为。
国际视角与普遍逻辑
这种现象并非马来西亚独有。在泰国,任何对佛教的不敬都会引发强烈反应;在中国,不尊重国家领导人会激起全民愤慨;在印度,嘲讽宗教或售卖违背宗教规定的牛肉都会引发社会抗议。
同样,马来穆斯林认为,建国以来他们展现了巨大的宽容与忍耐,但频繁的冒犯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善意被忽视。因此,他们的愤怒与抵制并非“轻易”或“冲动”,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宗教至上的社会结构
对于马来社会而言,宗教的重要性凌驾于一切之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愤怒”并非毫无来由,而是在他们看来已经触及临界点的一种回应。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看清马来西亚社会中种族与宗教关系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