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历春节的临近,传统习俗中,昨(22日)是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所谓的「小年」,这一天通常是祭拜灶神、吃汤圆、剪春花,标志着春节的准备期已经开始。

然而,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小年」的日期却有所不同。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则推迟至腊月二十四。这个差异的由来,竟然与清朝时期为了“节省开支”而做出的调整有关。

根据《光明网》的报道,中国的春节庆祝活动从腊八开始,民间有句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里的“年”指的是农历新年,即春节,也被称作“大年”。与大年相比,还有一个类似“预热”性质的节日——小年。

在传统社会里,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被视为小年。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解释说,春节的形成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象、历法的理解有关,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甲骨文中的“年”字,就是背着禾穗的象形字,随着历法的发展,古人根据天象、物候等确定四季的循环,最终把“年”作为这个循环的象征。

至于为何南北方的小年日期相差一天,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解释说,清朝之后,皇宫为了节省开支,将祭灶与拜祖先的活动合并为同一天,贵族阶层随之效仿,并逐渐传入北方,而南方则保留了传统的做法,仍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

天津民俗专家由国庆则补充说,古代民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即官员在腊月二十三庆祝小年,百姓在腊月二十四庆祝,而水上人家则在腊月二十五迎接小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地区普遍定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则保持腊月二十四的传统。

在民间习俗中,小年的重要仪式是“送灶王爷”,传说灶王爷这天会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家中一年的“善恶是非”。因此,人们会在灶旁涂抹甜食,并在灶王像的嘴上涂上糖果,希望灶王爷能多说好话,保佑家庭来年好运。

上一则新闻婚后为钱吵架喷戴祖雄 佳娜搭经济舱脚麻痛哭
下一侧新闻职业小三分享大数据 揭“最易出轨5大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