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库控股智库的研究数据显示,过去30年中,马来西亚打工族的年薪平均仅增加了56令吉。三十年过去,薪资增长依然停滞不前,仿佛打工族的薪水只是在“蜗牛式”地缓慢爬升。这微不足道的增幅几乎无法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揭示了我国薪资增长停滞的现象,也反映出低薪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早在2010年,已有60%的大学毕业生薪水低于2000令吉。十年过去,情况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数据显示,依然有近60%的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徘徊在2000令吉以下。这样的薪资水平,在如今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面前,几乎显得杯水车薪。想到许冠杰的经典粤语歌曲《半斤八两》,开头唱道“我哋呢班打工仔”,既幽默又贴切,现实中的打工族,或许在午餐时间都在计算:午餐又涨价了一块吗?
低薪并非单一问题,它伴随着存款不足、购房无望、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沉重的教育贷款。研究还指出,84%的国家高等教育基金借款人来自收入低于5000令吉的家庭。年轻一代的“财务负担”越来越沉重,每月偿还贷款后,剩余的收入勉强维持基本生活,无法存款,也难以提升生活品质。
低薪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质量,还削弱了年轻一代的消费能力,制约了市场活力,甚至可能导致人才流失。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年轻人看不到在国内或本地的薪资前景,他可能会选择去收入更高的地方谋生,这无疑会对本地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冲击。
尽管政府计划在2025年2月将最低薪资从1500令吉调高至1700令吉,但这一标准是否足以应对当前的生活成本,依然值得深思。合理的最低薪资标准不仅能够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能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
为何高学历并未转化为高薪?或许问题出在市场对高技能岗位的需求不足,教育体系与职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教育体系应该与时俱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尤其是通过职业教育计划,让毕业生在进入职场时能够“即学即用”,避免因技能不足而导致薪资被压低。打工族的劳动价值应得到公平对待,努力不应仅换来温饱,更应为他们带来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