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一些极端国家以及印尼亚齐常见的场景,如今首次出现在我国登嘉楼,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令社会震惊,更让人担忧其可能扩展至其他州属的潜在影响。
近日,一名42岁的马来木匠因被指控犯下“幽会罪”,在登嘉楼的一间清真寺内接受公开鞭刑。这是登嘉楼历史上首次对公众开放鞭刑执行,吸引了约90人到场围观。与传统鞭刑不同,此次的重点并非惩罚的本质,而是其公开化与观赏性。
在现场,犯人被依序鞭打六下,仿佛电影中上演的惩罚场景,不同之处仅在于没有售票,却更加真实和冷酷。现场观众的反应无人知晓:是兴奋的叫喊与喝彩,还是压抑的沉默与隐隐的恐惧?
这是第一次,但第一次往往是开端,有了开端便有了复制的可能。从历史经验来看,类似的做法很容易演变为常态,甚至可能被更多地方效仿。
公开鞭刑的争议
鞭刑在马来西亚并非新鲜事,普通法下对一些严重罪行,例如强奸或贩毒,也会施以鞭刑。然而,普通法下的鞭刑有着严格限制,执行时须在监狱内进行,不允许公众观看。这种做法旨在保护罪犯的尊严,避免其在刑罚之外遭受额外的羞辱,亦减少对其家人的连带伤害。
然而,在登嘉楼的案件中,鞭刑的公开化改变了这一原则。根据登州伊斯兰法庭的裁决,公开鞭刑是伊斯兰法的要求。对此,登州大臣山苏里明确表示,公开执行鞭刑彰显了州政府贯彻伊斯兰法的承诺。
这一决定引发了人们对尊严与人权的深思。公开鞭刑不仅仅是对犯人的惩罚,更是一场面向公众的道德表演。有人或许会将其视为一种震慑犯罪的手段,但其对社会心态与价值观的潜在影响,可能更加深远且复杂。
亚齐的前车之鉴
登嘉楼的这一做法不禁让人联想到印尼亚齐省的类似案例。亚齐是印尼宗教最保守的省份,也是全国唯一执行伊斯兰法的地区。近年来,亚齐因频繁施行公开鞭刑而广为人知。谷歌搜索“亚齐”,即可找到无数关于公开鞭刑的报道和画面。
亚齐执行鞭刑的罪名种类繁多,包括赌博、饮酒、幽会、通奸、同性恋及公开亲密行为等。犯人被当众鞭打的画面常常引发国际舆论的谴责,国际人权组织多次批评这一做法,认为其是对人权的侵犯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倒退。然而,亚齐对外界批评并未妥协,反而愈发频繁地进行公开惩罚,挑战人们的道德与心理底线。
登嘉楼的未来隐忧
登嘉楼的公开鞭刑是否会成为全国推广的先例?这一问题令人不安。公共刑罚的公开化,不仅可能刺激某些人的窥探欲,还可能让刑罚从惩戒走向表演,甚至引发社会对人权与尊严的进一步分裂。
此次公开鞭刑的意义已超越一场单纯的司法行动。它是一场信仰、文化、法律与现代性之间的激烈碰撞。未来,我们可能需要面对更复杂的问题:如何在宗教传统与人权价值之间取得平衡?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又如何避免引发社会价值的极化?
登嘉楼的这件事不仅是一个区域性新闻,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