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人选区,没有马华公会的存在,行动党是否还能维持其强大的支持率?答案是肯定的,但其中隐藏着更复杂的现实。

自2018年及2022年全国大选以来,行动党一直是华人社区选票的主要得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行动党的地位无可撼动。即使获得华人选民的广泛支持,行动党仍需不断证明其代表华人利益的能力。与此同时,行动党对马华公会的批评从未停止,无论是通过领袖的公开发言,还是透过亲行动党的华文媒体评论员的评论文章,马华公会经常成为行动党巩固自身地位的攻击对象。

马华的角色与困境

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是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领袖。他时常通过社交媒体抨击希盟领袖,引发行动党及其盟友的反击。然而,作为国阵的一部分,马华在当前团结政府的框架内却被批评为“自伤友军”,这种尴尬处境令马华的立场显得愈发薄弱。

然而,行动党的真正挑战并非来自马华的攻击,而是如何面对自身未兑现的承诺。这些承诺包括降低生活成本、消除贪腐与种族主义、承认独中统考、增加华校数量,以及制度化拨款华校等政策。然而,现实中,这些政策的落实步伐极其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导致部分华人选民对行动党的能力产生质疑。

马华的“背锅效应”

在国阵执政时期,行动党频繁批评马华公会“与贪腐及种族主义的巫统同流合污”,未能有效捍卫华人权益。这些指责通过“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等政治叙事和媒体传播,在华人选民心中根深蒂固。马华逐渐被贴上了“妥协”“无作为”的标签。

讽刺的是,当行动党如今与巫统在团结政府中合作时,曾经针对马华的批评再度浮现。行动党甚至面临类似“与巫统同流合污”的质疑。然而,由于多年来对马华的负面印象已深植人心,大多数华人选民依然拒绝支持马华,而是继续选择行动党。

伊党的阴影与行动党的“恐惧策略”

2022年全国大选后,行动党利用华人选民对伊党的普遍恐惧,进一步打压马华公会。伊党被一些行动党领袖比喻为“塔利班式政党”,引发了广泛的不安情绪。由于马华被视为“亲国盟”的一员,也受到了这一标签的波及。

行动党通过塑造这样的二元叙事来巩固支持:“不支持行动党,就是支持伊党。”这种策略与2022年大选时“投马华一票就是投扎希一票”的口号如出一辙。结果,许多华人选民认为,支持行动党是唯一的选择。

行动党能否独自长久维持支持?

尽管行动党目前仍能凭借对伊党的恐惧心理和部分具吸引力的领袖(如陆兆福、沈志强等)赢得多数华人选票,但这种支持并非基于对行动党的完全信任,而更多是基于对其他选项的排斥。如果马华公会解散或退出政治舞台,行动党将失去一个重要的对比对象,其未能兑现承诺的弱点将更加暴露。

没有了马华作为“反面教材”,华人选民可能会逐渐意识到行动党在政策执行方面的局限,尤其是无法在团结政府框架下推进更多有利于华人社区的政策。这可能导致选民对行动党的信任逐步侵蚀。

未来的隐忧

从长远来看,行动党能否继续在华人社区保持其支持基础,取决于其能否跳脱现有的政治操作逻辑,不仅仅依赖“恐惧策略”,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兑现承诺。如果仅仅依靠攻击对手和借助选民对其他政党的排斥情绪,行动党的支持可能会面临渐进的削弱。

目前,行动党仍是华人选民的首选,但在这个多元化、复杂化的政治环境中,任何政党若不努力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可信度,都可能在未来面临更大的挑战。

上一则新闻同事一直偷吃东西 女复仇请对方吃狗粮
下一侧新闻银行帐户被骇 200多万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