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一元,别花两元”是最简单明了的理财建议,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这一道理。是的,个人理财的基本原则就是你的支出不应超过收入。那么,假设你的年收入为6万令吉(或月薪5000令吉),如果你希望过得更好,偶尔出国旅游、在高级餐厅用餐、购买高额网络配套、每年更换新手机,你决定将一整年的支出控制在6万令吉内,这样做是否可行?答案是:行!但有条件。
在继续探讨“赚多少就花多少也没问题”的观点之前,首先你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大多数情况下,花费掉月薪90%的人,达到财务自由的时间通常比花费掉月薪60%的人更长。什么是财务自由?最通俗的解释是:当你的被动收入(如股息、基金分利、租金收入、广告分润等)超出你的生活支出(或至少持平)时,你就能不再为金钱而烦恼。
假设你现在从事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每年公司固定加薪,可能是10%,也可能是5%。你一直遵循理财原则,把工资的10%存起来,并投资在优质的股票或基金上。你会发现,即便工资逐渐提高,储蓄和投资的金额也在逐步增加,但这并不会帮助你更快实现财务自由,因为你的支出也随着收入增加而水涨船高。例如,去年你的月薪为4500令吉,如果按90%的支出比例,每月花费为4050令吉,那么为了达到财务自由,你需要每年创造4万8600令吉的被动收入。而今年,月薪涨到5000令吉,按照90%的支出比例,每月花费为4500令吉,为了达到财务自由,你需要的被动收入突然增加到5万4000令吉。
所以,虽然收入增加,看似允许你花得更多,但为了达成财务自由,似乎不应该随之增加支出。那么,如何才能平衡这种困境呢?
单纯依据收入来决定消费支出,显然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推算一个可能并不理想的结果。那么,有没有更可靠的指标,帮助我们摆脱这种困境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资产净值。
也许你的收入看起来足以证明支出的合理性,但对你的净资产来说,支出是否依然合理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假设你在一家公司辞职,开设了一个爆红的YouTube频道,广告收入、代言以及周边销售等收入使你的年收入达到30万令吉(是之前的五倍!)。你购买梦想中的12万令吉本田思域,看起来并不离谱,因为你拥有足够的收入支持。
但当你查看你的资产状况时,你唯一的资产是价值4万令吉的信托基金账户。此时,购买一辆价值是你一生积蓄三倍的汽车,是否合适呢?答案显然是:不合适。
因此,如何合理制定消费支出的上限?关键在于同时考虑收入与资产净值的结合。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在积累财富与提高生活品质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还能使消费决策更具长期价值。具体的计算方式是:
(流动资产净值的4% + 可支配收入) ÷ 2
举个例子,小李继承了一套价值50万令吉的自住房产,同时拥有20万令吉的信托基金账户,扣除公积金和所得税后的可支配年收入为10万令吉。那么小李的年度消费支出预算是:
- 流动资产净值的4%:RM200,000 × 4% = RM8,000
- 可支配收入:RM100,000
- 小李的年度支出预算: (RM8,000 + RM100,000) ÷ 2 = RM54,000
这个计算方法中的4%来源于“4%法则”,它有助于提醒我们,当前的投资资产能够支持多少支出,这为财务进展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让我们清楚自己已经走了多远,还需多久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在这个例子中,小李可以将年度支出控制在5万4000令吉内,这样既能享受更高的消费水平,同时不影响实现财务自由的进度。
如果小李今年消费了54,000令吉,并将46,000令吉投入基金账户,假设第二年实现8%的增长,那么下一年的消费预算将会有所增加:
- 流动资产净值的4%:RM246,000 × 108% × 4% = RM10,627
- 可支配收入:RM100,000
- 小李的年度支出预算: (RM10,627 + RM100,000) ÷ 2 = RM55,314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将更多的财务决策基于净资产而非单纯的收入水平,从而避免过度消费,逐步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
此方法适用于那些收入较高、希望在保证财务自由的前提下享受更高生活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