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名20岁女子近期频繁出现胃痛、打嗝和腹胀的症状,尽管排便正常,但这些不适引起了关注。经过医生安排胃肠镜检查后,意外发现她的大肠内竟有超过20颗息肉,且全部为具有高癌化风险的“锯齿状息肉”。

罹患锯齿状息肉症候群 息肉数量惊人
禾馨民权健康管理诊所院长林相宏分享了这名患者的案例。这名女子家族癌症病史显著,母亲曾患甲状腺癌,外婆罹患乳癌,外公则患有肾脏癌。由于频繁的胃痛和腹胀问题,她接受了详细的检查。

“大肠镜检查后,我真的吓到了!”林相宏表示,该女子大肠内发现的息肉数量超过20颗,每颗息肉又大又扁平,切除难度高,全为锯齿状息肉。这种息肉极具癌化风险,与“锯齿状息肉症候群”相关,该病可能由遗传基因突变引发,患者的家族中大肠癌的发病率高达50%,一生罹患大肠癌的风险约为20%。

锯齿状息肉的隐匿性 增加癌症风险
林相宏指出,锯齿状息肉因形态特殊而难以察觉,常被称为“大肠癌的隐形杀手”。它们呈扁平状,与正常大肠黏膜或皱褶相似,位置多在深部肠道(如盲肠、升结肠),清肠不佳时容易被粪水遮盖。此外,粪便潜血检测的准确率仅有5%-10%,因此息肉常常被忽略。患者可能在一次检查中无异常,却在短短3至5年间发展为大肠癌,形成所谓的“间隔大肠癌”。

高危族群需警惕 定期筛检不可少
林相宏提醒,这类疾病约占所有大肠癌的10%-20%,因息肉具有高度癌化风险,建议直径超过0.5公分的息肉必须完全切除。切除后,患者需每1至2年复查大肠镜,而对于息肉数量多、体积大的患者,甚至可能需要进行大肠切除手术以预防癌变。

统计显示,一等血亲若有家族癌症史,个体终生罹患大肠癌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高危人群建议至少从40岁开始接受大肠镜筛检,或根据家族发病时间提前10年检查,例如家人40岁确诊大肠癌,子女需从30岁开始筛检。若家族有锯齿状息肉症候群的诊断史,应同步提早筛查。

健康饮食固然重要 家族病史不可忽视
尽管健康饮食对预防大肠癌有帮助,但个人体质仍是关键因素。林相宏笑言,夫妻健检时常见太太抱怨:“老公抽烟喝酒又乱吃,怎么息肉比我还少?”这提醒我们,除了关注个人健康习惯,家族病史也是预防癌症的重要切入点。了解家族基因背景,提早介入筛检,或许能为预防癌症赢得更多主动权。

上一则新闻黄智雯化身伴游 温暖大马粉丝弥补遗憾
下一侧新闻曾志伟曾宝仪爆激烈冲突 父亲一句话引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