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之后,我们迎来了新一波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似乎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然而,与此同时,薪资涨幅不仅跟不上通货膨胀的步伐,许多人还在疫情的阴影下面临着收入减少甚至断粮的危机。这种情况使得过去被归类为中等收入群体的M40人群,如今在经济压力下与B40(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过去,6000令吉的月收入被视为较为优渥的薪资水平,足以支撑一个中产家庭的体面生活。然而,如今6000令吉的购买力大不如前。通货膨胀的冲击已显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 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
曾经,用100令吉就足以购买一家几口一周的家庭食材,但在如今的物价水平下,100令吉可能仅够撑两三天。钞票面值虽然没变,但其实际购买力却大打折扣。这种“隐形减薪”让普通家庭的开销不断增加,却难以获得与之匹配的收入增长。

2. 利率下降,存款价值缩水
不仅物价在上涨,银行存款的利率却难以追赶通胀速度。储蓄利息微薄,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远超银行利息的收益,导致存款实际价值不断缩水。对于那些以储蓄为主要财富积累方式的普通家庭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3. M型社会加剧,贫富差距扩大
通货膨胀的另一显著影响是加剧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有钱人和企业主往往能够通过调整商品价格转嫁成本,甚至在涨价的过程中获取更多利润;而普通打工族和低收入人群则无法避免地成为价格上涨的最终受害者。他们的收入无法追上物价的飙升,生活水平只能被动地一降再降。

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普通百姓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努力开源节流,寻找额外的收入来源,同时尽可能缩减不必要的开支。然而,单靠个人的努力并不足以完全抵御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政府必须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尽管通货膨胀在全球范围内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但政府的政策调整能够有效缓解其对民生的影响。首先,政府应优先控制粮食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如食用油、大米、糖、面粉、面包、肉类和蔬菜等。这些基本食材的价格直接关系到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状况,若不加以调控,通货膨胀将对他们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此外,政府还应推出有效的补贴政策和价格监管机制,以保护那些工资涨幅远远追不上物价上涨的家庭。如果无法抑制基本生活物资的涨价趋势,不仅低收入家庭会陷入困境,甚至月入6000令吉甚至上万令吉的中产家庭,也将在未来几年中被迫过上拮据的生活,逐渐滑入“隐形贫困”的状态。

通货膨胀不可避免,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减轻它对最弱势群体的冲击。通过稳控基本物资价格、加强财富分配公平性,以及引导民众采取理性的消费与储蓄方式,我们或许能够在这场通胀危机中找到一丝喘息的空间,让更多家庭的生活免于陷入困境。

上一则新闻男人该给多少家用才够?
下一侧新闻便宜不一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