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从来不是轻松得来的。”无论在哪个行业,想要成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努力和专注,这一点人人都明白。那么,学生的学业是否也遵循同样的规律呢?

最近有一则新闻报道,一位毕业生在攻读学士学位的同时兼职多份工作,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经济问题,还帮助其他同样面临困境的同学赚取生活费。

这无疑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毕竟能在经济压力下坚持完成学业的人并不多。然而,如果大家把这一案例当作普遍现象来看,恐怕会误导对学术的理解。我们不能忽视,学期期间不得不打工,是一种不幸;而那些在学期期间选择兼职赚零用钱的学生,明显是忽视了学业的重要性,这又是另一种不幸。

很多学生打暑期工并非出于经济需要,而是因为受不了长假期的无所事事。实际上,如果能够在三个月的暑假中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比如微积分,或者掌握一项技能,比如摄影,其收获远远高于赚一两千令吉的兼职收入。尽管许多和我讨论过的学生承认自己并不需要这笔钱,但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去做短期工,而没有听从我的建议,专注提升自己。

有些人认为,做暑期工能获得课堂之外的知识和经验,这话并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果课堂上能学到的知识和经验都还不够深刻,又怎么能在这个过程中分心去做兼职呢?也有人认为,尽管兼职,依然可以兼顾学业。确实有这样的例子,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别人的成功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能复制。实际上,这些言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普遍的误区:人们低估了学术需要的专注和努力,误以为只要完成了课堂学习、做完作业、通过了考试,就能算是学有所成。

我们常常误解了学术的真正内涵。许多人认为,学术就是“上课、做功课、考试、拿文凭”这几个步骤。既然我没缺过课,作业完成,考试也没挂科,最终得到了文凭,那么假期兼职又有什么问题呢?然而,若一名有志成为数学家的学生进入数学系,他的目标远不止“上课、做功课、考试、拿文凭”。他会利用假期读一些课堂上没有讲的内容,主动做一些老师没有要求的课外练习,深入思考一些考试无法覆盖的概念,力争在毕业时超越文凭所代表的水平。对于所有学科而言,追求学术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而是要真正在学问上有所积累和提升。这种心态不仅适用于数学家,也适用于所有热爱学术的学生。

但在我国,普遍的观念是,只有那些立志成为专家的人才需要如此付出,而普通学生则被认为不需要做这些额外的努力。许多人看不见这些努力的基本价值,更无法理解它们如何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这种思维的缺失,最终导致了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时,社会和政府才开始反思教育体系的问题。

学生的职责应当是专注学术,提升自我,而这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如果没有经济上的压力,就应该充分利用假期继续通过书本学习,而不是打工。除了兼职之外,一切能让自己分心的事物都应尽量避免。不仅仅是社交媒体、电子游戏和无谓的应酬,甚至一些空洞的聊天和习惯性刷手机,也应该减少。虽然很多学生可能觉得这些要求过于苛刻,但真正热爱学术、享受学问乐趣的学生,都会明白这些并不极端。

从教育体制来看,把学生分心的做法最为彻底的就是将“学生分内事”简化为即便分心也能完成的任务。如今的大学生,首先关注的是文凭和就业,很少有人真正关注“认识学术、为学问”。这导致了所谓“完成大学教育”的标准被大大降低,就像恋爱中,许多人开始时只关心结婚后的生活,而忽略了恋爱本身的内心探索与价值观的契合。这样所谓的“谈恋爱”自然也只能停留在表面。

教育体系正在使得学生即便分心也能“完成”大学教育,这种状况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减弱,学到的知识也越来越浅薄。考试不难就不愿意深学,课外练习马虎了事,甚至在课堂上拿时间玩游戏,这些现象的背后,是“认识学术、为学问”的理想与态度的缺失。而在毕业典礼上,亲朋好友的欢声笑语中,谁又在关注学生到底是如何毕业的呢?

上一则新闻买医药保险的目的 是为了生病时能多个选择
下一侧新闻裸男便利店持刀乱砍 店员顾客急逃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