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不法商家为降低生产成本,从废旧羽毛球中提取羽毛填充羽绒服。这种“环保”羽绒服的成本比正规羽绒服低90%以上,但不仅保暖性极差,还可能因羽毛球残留的胶水与粉尘,引发过敏甚至中毒。
羽毛球变“羽绒” 成本超低
据《大河报》报道,一些廉价宣称“90%充绒量”的羽绒服,实际上是用粉碎后的废旧羽毛球填充。涉事商贩通过社交平台发布高价回收信息,吸引羽毛球爱好者、球馆保洁员等,将本该丢弃的羽毛球售出。
大部分回收商声称这些羽毛球用于工艺品制作或修复训练球,但业内人士透露,因回收球多有断毛,仅少量可修复,大多数被粉碎后制成“羽绒”。
河南商人刘生(化名)称,近年来频繁有客户询价“高速超微羽毛粉碎机”,这种机器一天可处理一吨毛片,将羽毛和毛梗打碎成指定颗粒大小,用于填充材料生产。
填充物劣质 不保暖易致敏
二手羽毛球的羽毛形状规则,毛杆坚韧且纤维细密,被粉碎后具有一定弹性与蓬松度。这类填充物虽能保持产品形状,但保暖性、轻便性与正规羽绒相比相差甚远。同时,粉碎毛易产生粉尘,残留的胶水更可能引发穿戴者过敏甚至中毒。
业内人士透露,回收羽毛球的成本极低。一公斤羽毛球可拆解出约500克羽毛,成本不到40元人民币(约25令吉),足够填充4到5件羽绒服。而正规羽绒的价格高昂,如“90鸭绒”每公斤价格约700元人民币(约430令吉),较回收羽毛球制成的填充物贵了17倍以上。
低成本却高风险 制假暴露产业链问题
虽然废旧羽毛球填充物在枕头、靠垫等产品中有一定市场,但其用于服装制造引发了健康与道德风险。不法商家的低成本生产背后,不仅危害消费者权益,更破坏了羽绒市场的秩序。
专家呼吁加强监管,对羽绒制品生产和市场销售进行严格检查,并严厉打击劣质产品的流通。消费者也应警惕过于廉价的羽绒制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以保障自身健康与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