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马来西亚人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积蓄来支撑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开销。这不仅是因为许多人在职场生涯中未能累积足够的公积金存款,更是由于各种生活成本的持续上涨,包括医疗费用、保险支出以及日益高昂的基本生活开销,这些都在不断蚕食他们有限的养老金。
“究竟需要多少钱才能安心退休?”
这是一个长期以来都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无论是国际金融机构通过高薪聘请专家团队,耗费巨资进行详细调查,还是民间机构通过大量问卷和街头采访整理的民意报告,这些尝试最终都没能得出一个广泛被接受的、让人信服的标准答案。
即使各类研究不断涌现,人们依然困惑:退休时究竟需要积累多少储蓄,才能拥有安全感和底气?
在众多的研究和报告中,马来西亚公积金局(KWSP)发布的一份报告显得相对务实且贴近现实。在最新的《2024/2025年我的预算指南》(Belanjawanku 2024/2025)中,公积金局提出了“退休收入适足性”(Retirement Income Adequacy, RIA)的框架,将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并给出了具体的储蓄建议:
- 最低39万令吉:满足基本的退休需求,比如日常开销和基本生活保障。
- 中等65万令吉:提供合理的退休生活水平,能够应付稍微宽裕的生活需求。
- 高等130万令吉:实现财务自由,过上优质、无忧的退休生活。
这些数字看似具体,但其中隐藏着许多关键点,尤其是公积金局并未明确强调的一项重要事实:退休所需的“基本储蓄”门槛,已经从此前的24万令吉大幅提高到了39万令吉!
这39万令吉的基本储蓄标准并非随意调整,而是基于一系列现实因素的考量:
- 通货膨胀:随着物价持续上涨,货币的购买力逐渐下降,以前的24万令吉已经不足以支撑基本需求。
- 商品与服务成本:日常用品、生活服务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价格都有所提升。
- 医疗与保健费用:老龄化社会下,退休后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应对慢性疾病管理和保健服务。
- 家庭支出结构:随着家庭成员人数和支出模式的变化,例如孩子继续深造或父母需要护理,家庭预算压力显著增加。
令人担忧的是,这项新的储蓄标准也凸显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据统计,超过50%的公积金会员在退休时的存款余额不足一半于这一“最低门槛”。也就是说,许多马来西亚人不仅距离“合理退休生活”甚远,就连满足基本需求都成为一大挑战。
一个亟需正视的问题
许多人可能会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以依赖子女、政府援助或其他外部支持来度过退休生活。然而,这样的想法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已经越来越不可行。年轻一代的经济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他们需要面对房贷、教育费用、生活成本等各种挑战,而难以肩负父母的晚年开销。
与此同时,公积金的提取频率和提前提款政策在疫情期间虽然为不少人提供了缓解短期困境的机会,但也进一步削弱了他们退休时的储蓄总额。数据显示,大量会员在疫情后公积金账户中的余额降到了危机水平,导致许多家庭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面对这样的局势,提早规划和实际行动显得尤为重要:
- 提早储蓄:尽可能在工作初期就养成储蓄习惯,不依赖于最后几年“临时抱佛脚”。
- 投资规划:除了公积金,探索其他投资渠道,例如股票、基金或房地产,以实现财富的增值。
- 降低不必要开销:通过优化预算管理,把更多收入用于长期储蓄和投资。
- 灵活工作模式:在退休后继续从事轻松的兼职或顾问工作,增加额外收入来源。
总的来说,马来西亚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必须重新审视退休规划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收入、生活习惯和未来目标,提早做好准备,确保自己在退休后能够拥有一份安全、体面的生活保障。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感,更是对家庭与社会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