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员公积金局(EPF)最近推出新的储蓄框架,规定基本存款目标为39万令吉,旨在确保退休人士能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退休后的生活。然而,这一新标准也暴露了物价上涨对国人退休生活的压力,反映出在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面前,许多人正面临着退休与生活成本的双重挑战。
从医疗保费的上涨,到退休储蓄目标的提高,这些现象凸显了许多国家正面临相似的困境。以澳洲为例,租房危机日益加剧,主要城市的租金在过去一年内暴涨了17%。与此同时,住房和汽车保险费用的飙升让不少家庭感到难以承受。而在美国,过去两年间的双位数通胀率也使得普通民众的经济负担更加沉重。
回到马来西亚,尽管雇员公积金局提高了退休储蓄目标,但许多人依然面临储蓄不足的问题。数据显示,在提高储蓄目标之前,只有36%的公积金会员达到了基本储蓄水平。如今,储蓄目标从24万令吉提升至39万令吉,增幅超过62%,使得实现这一目标变得更加困难。
新的储蓄框架将储蓄分为三个级别:基本储蓄39万令吉、适当储蓄65万令吉和增强储蓄130万令吉,目标逐步升高,意味着人们需要更高的储蓄能力。然而,从财务规划角度来看,虽然实现130万令吉的目标并非不可能,但对很多人来说,困难重重。假设从18岁开始,每个月储蓄570令吉,并按年回报6%计算,到60岁时确实有可能积累超过130万令吉。但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连找到一份工作都困难,更不用说每月储蓄500多令吉。
雇员公积金局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如果从18岁开始,第一年储蓄2500令吉,并随着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储蓄,到60岁时依然可以实现130万令吉的目标。这表明,问题的根本不仅在于财务规划和数字计算,更在于人们的心态。
疫情期间,政府推出了允许提前提取公积金的政策,导致许多人几乎把公积金账户中的资金提取一空。这一现象揭示了公众在长期财务规划上的决心不足,想要实现财富目标,必须改变对储蓄的观念。这不仅关乎个人的财务安全,也涉及到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保障国民的退休生活是政府的责任。根据《2024全球养老金指数报告》,荷兰、冰岛、丹麦和以色列的养老金体系表现出色,均获得了A评级,而马来西亚则排名较低,仅获得C等,表明其退休体系在满足退休人士基本生活需求方面仍存在不足。与这些高评级国家相比,马来西亚的养老金体系显然需要改进,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
除了政府的努力,个人也应当在理财上尽责。通过多样化的储蓄策略,依据个人收入、目标和消费习惯调整储蓄计划。比如,“收入三分法”建议将收入平均分配为三部分:生活开销、储蓄投资和活动资金,平衡生活与财务目标。而“4321法则”则建议将40%用于房产和股票投资,30%用于日常开销,20%储蓄以备应急,10%用于保险保障。
无论采取哪种储蓄策略,最重要的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找到适合的平衡点,实现当前生活的稳定与未来财务安全的双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