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胃肠肝胆科医师钱政弘近日分享,有特定排便习惯的人群可能面临较高的健康风险,其中「没有每天排便且排软便」的人群最为危险,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及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其次是排「硬便」的人群。

钱政弘在脸书中提到,患者常询问他两大问题:「每次吃完东西就想上厕所,会不会有问题?」「2、3天才排一次便,这算正常吗?」对此,他引用了一项2022年的美国研究报告,解析排便频率与大便形态对健康的影响,并提供判断自身排便健康状况的参考依据。

研究根据大便形态分为三类:软便(松软糊状)、正常便(长条成型)、硬便(小颗硬块),并指出最健康的排便习惯是每天一次,且大便呈长条成型状态。研究对象包括1万4574位成年人,平均追踪7.6年,结果发现:

  1. 每周仅排4次软便,死亡率增加1.78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3倍,癌症风险增加2.4倍。
  2. 每天排一次软便,死亡率增加1.3倍。
  3. 每天排多次软便,无明显健康风险增加。
  4. 每周仅排4次硬便,死亡率增加1.5倍,但未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
  5. 每天排一次硬便,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倍。
  6. 每天排多次硬便,无明显健康风险增加。

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每天排便多次(无论软便或硬便),并不会显著增加疾病风险。
  2. 最危险人群为「没有每天排便且排软便」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及死亡风险最高,其次为经常排硬便者。
  3. 每天排硬便的人需警惕心脏病风险,若出现排便困难,应避免过度用力,宁可增加排便次数。
  4. 没有每天排便但排便形态正常(不太软或太硬),并未显著增加健康风险。

钱政弘指出,排便习惯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饮食、肠胃功能、情绪状态及日常活动量等。如果排便偏软或偏硬,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而这种失衡可能导致慢性发炎及免疫失调,进而增加多种疾病的风险,例如肠躁症、心脏病、糖尿病、肥胖、脂肪性肝炎、巴金森氏症及阿兹海默症等。

他建议,如果长期排便异常,应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或咨询专业医师,以确保肠道健康和整体身体状况。

上一则新闻TVB收视福将献声 曾首位入围艾美奖港星
下一侧新闻应安华邀请抵马 泰相佩通坦首次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