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媒mStar的报道,一名汽车销售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帮助了一名仅有2000令吉月收入的顾客申请车贷购买了X50汽车。尽管从收入条件来看,该顾客本不符合银行贷款资格,但销售员却成功促成贷款批准,每月分期支付1070令吉,占了其薪水的一半以上。
这名销售员表示,虽然他的客户已婚,有一个孩子,但帮助顾客成功申请贷款后,他感到非常内疚,因为顾客的薪水一半都用于偿还车贷,如何还有足够的钱养家糊口?尽管一些网民质疑帖子内容的真实性,认为银行不可能批准一个人用薪水的一半来偿还贷款,但反映出社会上确实存在许多人会幻想购买远超其经济能力的新车。
这种高额月供款的情形可能使这名车主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在未来9年内,除非能够积极拓展收入,否则这名车主很容易陷入经济困境。购车不仅是一笔单次支出,还会带来持续的费用如燃油、保险和维护等,这对于月入有限的消费者而言可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用薪水的一半来供车,更是极其不理智和短视的做法。
笔者也曾经有一个朋友想要购买超出其能力的车贷,朋友的月收入约为4000令吉,却梦想着每月供款1500至1800令吉的汽车,贷款期为9年。最后,笔者劝退了他。供款1500令吉,加上维修费等其他费用,等于把薪水的一半都用于购车,长达9年的经济束缚,如果还未确定能拓展收入,这样的冲动消费只会带来未来的巨大风险。
在当今社会,车辆已经不再只是奢侈品,而是人们重要的代步工具。购车应基于个人的经济实力,而非为了炫耀。如果虚荣心作祟,希望通过拥有豪车来显示成功,最后受影响的往往是你自己及你的家庭。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许多人为了迎合社会的期望,陷入不必要的经济困境。对于低收入的消费者而言,不论有多大的梦想想要购买豪车,请记住购车应当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过程,而非冲动和虚荣的体现。
对笔者来说,汽车的功能仅仅是代步工具,是方便生活的工具,而不是展示社会地位。购车应当从理财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当的价格和供款期限,以确保在购车后依然能够维持稳定的生活水平。因此,理性消费远离攀比之路,确保经济可持续,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在购车决策时,考虑个人经济实力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