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科学家追踪发现,一只座头鲸完成了一趟不寻常的迁徙行程,从远在哥伦比亚东太平洋栖息地,迁徙到印度洋桑给巴尔岛(Zanzibar)附近,距离长达1万3000公里,是有记录以来座头鲸最长的迁徙旅程,科学家表示,背后原因可能与气候变迁有关系。
这只雄性座头鲸最初是2013年被研究船在哥伦比亚的太平洋海域拍摄到,当时它是一群座头鲸族群中的一员;之后2017年在该区域再次确认它的存在,接着就是2022年出现在桑给巴尔海域。
这几次目击事件所在地距离为大圆距1万3046公里,这是鲸鱼迁徙可能采取的最短路径。由于地球为球形,两点之间最短路径为大圆距,即连接球体上两点之间的弧线距离。
国际野生动物保育协会(WCS)坦桑尼亚海洋哺乳动物计划(Tanzania Cetaceans Program)海洋生物学家卡拉什尼科娃(Ekaterina Kalashnikova)表示,这项壮举“对这种高度迁徙性的物种来说,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且罕见”。这很可能是历来记录到座头鲸迁徙距离最长的一次,打破2010年一只母座头鲸所写下跋涉9800公里的纪录。
研究人员不知道这只鲸鱼在这几个目击点中间还去了哪里,但是卡拉什尼科娃说,它可能中途去了一趟南极,然后才到西南印度洋,因此,“(这只鲸鱼实际迁徙距离)可能更远”。
座头鲸生活在全球各地海洋,每年进行长途迁徙,从热带繁殖区游向较冷水域觅食,它们迁徙距离之长,向来在哺乳动物中数一数二。这次的研究发现令人惊讶之处在于,哥伦比亚外海的族群,通常只会在南美到南极之间的洋区迁徙,但是这只座头鲸这趟旅程更为壮观,涉及两个遥远的繁殖区。
这份11日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发表的研究,是根据数十万张由研究人员、赏鲸爱好者和民众,提供给公民科学网站happywhale.com的鲸鱼照片,再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比对座头鲸尾鳍形状和纹路图案特征,得以追踪鲸鱼动向。
科学家不清楚这只座头鲸为何要如此长途迁徙,一种理论认为,气候变迁正影响座头鲸主要食物来源:磷虾的数量,迫使它们得游更远去觅食;另一种可能是,全球保育努力使座头鲸族群恢复,它们也可能是在探索新的繁殖区。
卡拉什尼科娃说,“虽然确实原因还不清楚,但是其中可能包括全球的气候变化、如今愈加频繁的极端环境事件,以及物种的演化机制”。
未参与研究的挪威北极圈大学、专长研究动物迁徙的海洋生物学家凯特莫(Lisa Kettemer)说,这趟旅程“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动物的极限”,接下来的挑战就是了解驱使它们进行这类长途旅程的背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