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1月29日,蛇年春节即将到来,但从2025年开始连续五年,大年三十将在农历日历中“缺席”。直到2030年,除夕的农历大年三十才会重新出现。对此,中国科学院专家解释,这一现象与月亮的运行规律和农历的历算规则密切相关。
农历与月相周期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表示,农历日期是依据月亮的圆缺变化制定的。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周期称为“朔望月”,即从一个“朔”到下一个“朔”的时间。朔是指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月相,而朔日是每个农历月的第一天,即初一。
一个朔望月的平均时长为29.53天,由于这一周期无法整除天数,农历月被划分为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
为什么会“没有大年三十”?
王科超解释,如果腊月恰逢小月(29天),除夕就会提前至腊月二十九,大年三十便无法出现。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大约每3到5年会出现一次。然而,从2025年至2029年,连续五年腊月为小月,大年三十将连续消失,这虽然属于正常现象,但其罕见性引发了关注。
月亮周期的微妙变化
他进一步说明,朔望月的实际长度并不固定,可能在29.27天至29.82天之间变化。因为农历取整的计算方式,腊月是否为大月或小月会直接决定除夕的日期。
五年后再见大年三十
尽管未来五年的春节都将在腊月二十九迎来除夕,2025年到2029年的农历新年依然按照传统庆祝。直到2030年,农历历法再次“调整”,大年三十才会回归,让人们再次体验完整的除夕传统。
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中国农历的科学奥妙,也提醒人们珍惜每一年的春节时光,无论日期如何变化,团圆的意义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