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的保费问题近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因为许多人发现保费上涨幅度过大,令保户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对中低收入群体影响深远。
根据可靠消息,明年医保的保费涨幅预计在30%至70%之间。然而,这种涨价并不需要等到明年,保险公司早已开始对老年人群体实施涨价。就拿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上个月收到了续保通知,保险年终到期,保费从4,978令吉涨至8,404令吉,涨幅达到69%。这个涨幅让我大吃一惊,面临着是否继续投保的抉择,我还在犹豫中。
我有一个年近70岁的朋友,今年他的保费从每月460令吉涨到了900多令吉,他最终决定中断保险合同,断绝与保险公司的一切关系,转而自求多福,自己承担健康保障。
作为在国内外寿险公司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我对保险公司的运作和医疗保险的机制有所了解。
30年前,我就为自己投保了医疗险,因为我深知“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保险就是未雨绸缪,防范意外的保障。当时,我投保时,保单明确写明保费会逐年上涨,这我完全理解并接受,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健康问题增多,若保费保持不变,保险公司就无法盈利。保单也明确规定,保险公司有权随时调整保费,只是当时并未说明涨幅具体是多少。谁能预见,35年后,保费会涨到如此离谱的地步,简直就像是公然抢劫。
35年来,我按时缴纳保费,从未住院就医,因此我在保险公司眼中是一个“好险”客户(Good Risk),每年交的保费公司也用来进行投资,赚取了不小的利润。然而,如今保险公司一刀切,保费涨幅不问客户的感受,这让人非常失望。
保险公司合理地解释了此次大幅涨价的原因:
- 私人医院的收费大幅上涨,导致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急剧增加,因此只得提高保费以维持盈利(称为“永续经营”)。这与商家涨价出售商品类似,将涨价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 由于后疫情时代癌症患者增多,保险公司可能在设计保单时忽略了COVID-19及其后遗症的影响,保险公司未将这些因素计算在内,导致如今需要提高保费进行补偿。
还有一个未被明确提及的原因是,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增加。比如,许多保险公司喜欢聘请外籍高层管理人员,如CEO和技术人员,除了支付高薪外,公司还承担住宿、豪华车、年底花红等福利,这些开支实际上是由保户的保费支撑的。这些职位本地人完全能够胜任,为什么要聘请外籍员工呢?这显然也是中行(即监管部门)允许的做法。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医保保费激涨问题,政府必须进行干预,卫生部和财政部(中行)需要严格监管私人医院和保险公司的收费标准。
私人医院的收费应该统一,不论医院是三星级还是五星级,不论主刀医生是本地毕业还是在国外名校如剑桥或牛津毕业,一项手术的费用应当保持一致。例如,若一项开腹盲肠手术的费用是8,000令吉,卫生部应确保所有医院收费标准一致。
如果政府不采取行动,任由私人医院和保险公司任意涨价,最终受影响的将是政府本身。因为大多数人投保医疗保险时有无数个理由,而一旦保费涨得过高,断保的理由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负担不起。虽然不舍,但还是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
如果政府不加以干预,私人医院收费持续上涨,保险公司就会不断提高保费,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更多人将无法负担保险费而选择断保。
目前,中央医院已经人满为患,医护人员短缺,设备和资源不足,等候时间漫长,很多手术都需要等待几个月。假如医保断保后,患重病的人涌向中央医院,医院可能会随时面临瘫痪的风险,这并非危言耸听。
总的来说,医疗保险断保不仅仅是对个人的不利影响,也会对私人医院、保险公司、甚至政府医院造成沉重压力。所有这些因素表明,医疗险断保的后果对任何一方都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