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9日将迎来农历新年蛇年,但未来五年将没有“大年三十”。换句话说,2025年的腊月二十九之后直接就是大年初一,而这样的情况将在2030年再次出现。那么,大年三十为何会“缺席”?原因与月亮的圆缺周期密切相关。
今年农历龙年的除夕是2024年2月9日,也是“近几年最后一个大年三十”。从2025年开始到2029年,连续五年的除夕都在腊月二十九,具体日期分别是:2025年1月28日、2026年2月16日、2027年2月5日、2028年1月25日和2029年2月12日。消失的大年三十将于2030年重新出现。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国农历的历法规则有关。农历的月份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来确定的,这一周期被称为“朔望月周期”。根据天文专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的解释,当月球和太阳的地心视黄经相等时,从地球上看不到月亮,这一天被称为“朔日”,同时也是每个农历月的初一。
一个朔到下一个朔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朔望月,平均长度约为29.53天。但实际上,朔望月的长度并非完全固定,最短为29.27天,最长可达29.82天。因此,农历的月份分为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如果腊月恰好为小月,大年三十就会“缺席”。
为了保证农历初一一定是朔日,大小月的排列需要通过天文观测和科学计算来确定。腊月是小月的情况并不少见,通常三到五年就会发生一次。例如,2013年、2016年、2022年以及2025年至2029年的连续五年都没有大年三十。不过,由于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略长于29天,所以大月的出现次数比小月略多。
王科超指出,从长期统计来看,有大年三十的年份略多一些,但连续五年没有大年三十的情况虽然少见,却也属于正常现象。尽管如此,无论腊月二十九还是腊月三十,作为重要传统节日的除夕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