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林在《野蛮游戏》中唱道:“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虽然我们现实中不会真的分不清老虎和老鼠,但有些事情却让人迷糊,比如“沙”和“砂”。
“沙”与“砂”的区别
表面上看,“沙”和“砂”似乎差不多,但两者其实并不相同。一般来说,“沙”指自然形成的石粒,比如河沙、沙滩;而“砂”则是矿石经过粉碎形成的颗粒。不过今天我们不谈沙石,而是聊聊“沙巴”和“砂拉越”——这两个东马的地方名字,常常被弄混。
西马人对东马的误解
作为一个曾经在沙巴求学的西马人,我不得不承认,东马人对西马的了解远胜于西马人对东马的认知。这种“沙砂分不清”的现象,反映出一些西马人对东马的误解。
举个例子,20年前,当我决定到沙巴大学(UMS)升学时,不少亲友对东马的印象还停留在“住在树上”的原始画面。甚至有人担心东马物资匮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东马的天然资源丰富,物资供应也不成问题,但由于距离和运输成本较高,物价确实比西马贵。记得当时,我在沙巴买一份从西马空运过来的中文报纸,售价高达3令吉20仙——对比当时西马的一块钱报纸,简直贵出天际!
名字的混淆与认知的偏差
除了物价,更让我无奈的是常被混淆的校名。尽管我就读的是沙巴大学,但却常有人误以为我是砂拉越大学(UNIMAS)的学生。毕业将近20年,每到大学录取放榜时,还有人来问我关于砂拉越大学的升学建议。这样的窘境,让我深深感叹,南中国海虽将东西马分隔,但信息与认知的鸿沟却更大。
理解东马,感受真正的大马精神
这种对东马的误解不仅仅体现在“沙”和“砂”上。就像我曾提到的,西马人对8月31日和9月16日的历史意义也常存在偏差。这两个日子对东马和西马来说,分别代表了截然不同的独立与成立的意义。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难以真正体会东马人的历史感情。
在东马求学的几年,让我深刻体会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从邻里摊位间烧腊饭与清真扁担饭的和谐共存,到跨族通婚家庭里多元文化的融合,都让我认识到肤色和族群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只有放下偏见、深入了解,我们才能真正欣赏东马之美,以及大马的多元文化之精髓。别再“沙砂分不清”,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全面地领略这个国家的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