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线上消费的兴起,尤其是疫情期间,翡翠和玉石的直播销售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然而,这种模式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不少消费者因此受骗,购买到以假乱真的劣质翡翠或玉石。

近年来,翡翠交易中的传统口诀如“无纹不成玉”“宁买一条线,不买一大片”等,频繁出现在直播中。这些口诀本意是帮助消费者辨别优质翡翠,却往往被一些不良商家用作营销工具,吸引顾客掉入陷阱。

翡翠买卖过去以“眼见为实”为原则,但疫情改变了市场模式,许多商家转战线上,利用直播分享多年积累的选购经验吸引流量。然而,一些骗子也混入其中,以流利的讲解和虚假的原产地展示迷惑消费者,实际销售的却是假货。

所谓假翡翠,包括玻璃仿翡翠、大理石仿玉,以及由绿色树脂、塑料或合成石制成的仿制品。根据报道,近期送往鉴定的假翡翠和假玉石数量激增,珠宝鉴定师指出,假货比例在过去数月增加了两到三倍,情况令人担忧。

南洋珠宝学院创办人曾春光归纳出五种常见的骗局手段:假证书、假网站、假承诺、假产品以及假场景。这些伎俩迷惑性极高,让许多消费者上当受骗。

他提到,许多新加坡受害者是在社交媒体的直播中购买了这些伪劣产品。一些直播主利用伪造的矿场场景,甚至现场开石或磨玉,伪装成直接从原产地供货的卖家,以低价吸引买家。

此外,这些直播主常宣称购买的翡翠若是假货,可“假一赔三”甚至“假一赔十”,并提供带有QR码的“鉴定证书”。然而,这些证书和配套网站很可能是伪造的,进一步增强骗局的可信度。

受害者中不乏购买大量翡翠的案例。例如,一名陈姓男子在半年内花费约1万新元(约3万3372令吉),购买了翡翠吊坠和珠子,其中超过一半被鉴定为假货。他还曾支付600新元(约2002令吉)购买“现场磨玉”,但对方收款后便销声匿迹。

另一名黄女士也透露,她在一次直播中因现场抢购气氛热烈而购买玉器,最终损失约1万新元。当她发现是假货并尝试联系卖家时,却被平台封锁。

这些受害者的经历反映了线上翡翠交易存在的严重问题。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翡翠时,务必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并在交易后及时送检,以免成为骗局的牺牲品。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直播销售的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

上一则新闻冒用清真标志业者 将受严厉对付
下一侧新闻人算不如天算!榴梿减产农民发大财梦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