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岁的Babs(化名)是马来西亚的一位女性,尽管年纪不小,却依旧奔波在电召车的道路上。原因无他,她的雇员公积金(EPF)早已耗尽,为了生计,她不得不继续工作。
据《大都会日报》报道,Babs和丈夫目前独居,孩子们早已成家立业离开。虽然身体状况良好,但为了填补空空如也的储蓄账户,她选择成为电召车司机。谈到公积金存款,她无奈道:“早就用完了。”
她性格开朗、独立,但也意识到未来有一天或许需要依赖他人,尤其是连日常开销都可能负担不起。她因此呼吁年轻人要提早储蓄,为日后生活做好准备。
在马来西亚,像Babs这样的老年贫困问题愈发普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1.8%。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40年,马来西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4%,迈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在布城召开的全国老龄化会议上,与会者讨论了我国是否有足够的社会和财政支持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可悲的是,答案是否定的。
延长寿命 ≠ 提高生活质量
Kendana Malaysia主席拉昔迪亚耶表示,长寿并不等于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他指出,仅依靠政府政策无法全面解决老年贫困问题,公众需主动为未来做准备。但这并不容易。近期一项退休调查显示,仅19%的受访者定期储蓄,54%偶尔存款,其他人则完全没有存款。
甚至有26%的打工者认为,自己可能需要工作至生命尽头。公积金虽为存款者提供分红,但疫情使情况雪上加霜。数据显示,超90%的30岁以下会员难以在55岁时达成24万令吉的存款目标,52%的会员存款不足1万令吉,25%的会员存款不到1000令吉。
子女不应被视为“养老保险”
UPM经济学家罗斯玛强调,子女并非父母的“养老保险”。许多人寄希望于成年子女提供照顾和经济支持,但忽视了子女也有自己的财务负担。MyAgeing研究中心主任表示,突发疾病或意外会给家庭带来巨大压力,尤其在没有应急储备的情况下。
马来西亚现行的援助机制亦存在不合理之处。研究者指出,政府对低收入家庭援助时往往忽视了家庭规模,导致独居老年人比多人口家庭更易获得支持。
未来展望:加强财政教育、改革公积金制度
为确保老年人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专家建议提升财务管理教育,同时改革公积金提取制度。建议包括强制开户、每月养老金发放,以及推出长期护理保险。但专家指出,如果没有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可能不愿提供类似产品。
最终,专家们提醒国民,除了公积金和养老金,每个人还需要额外储蓄,以保障更高质量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