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了“跆拳道比赛获第二名,女孩发脾气拒站在冠军旁边”的新闻。这则新闻源自Tik Tok,是在颁奖典礼现场录制的短视频。打开视频,看到身穿跆拳道制服的小女孩,站在凸字型的领奖台上不断跺脚,拒绝让颁奖嘉宾把银牌套在她的脖子上,也不肯与冠军站在一块儿合影。

这让我想起了“拿铜奖比银奖更开心”,“银牌得主最不快乐”之说。曾有多位心理学研究者,针对奥运会选手得奖后的情绪表现进行研究,意外地发现:在领奖台上,亚军得主的的脸色显得特别灰暗,往往是最不快乐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家认为这跟“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 有关。人们总会在事情结束之后做出种种“假设”,猜想跟事实相反的另一种“可能”,出现“如果之前怎么样,现在就会怎么样”的想法,例如“要是我没有出错,要是我的表现再好一点儿,现在就会得到更好的名次了” 等等。

身居第二名的常会拿自己与第一名相比,即“向上”比较,觉得自己与金牌擦肩而过,差一点就可登上冠军宝座了,所以会觉得失落、失望,甚至失败,容易产生嫉妒、不忿等负面情绪,就算有喜悦,也难掩遗憾之情。拿到第三名的则倾向于“向下”比较,想到自己险些就出局了,连站上奖台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会觉得庆幸,比较容易满足、快乐。大家往后出席颁奖典礼时,不妨留意一下冠亚季军的情绪表现,看看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

上述事件中的小女孩或许并没有如斯复杂的心路历程,只是纯粹地想著要得到第一名,非第一不可。因为年纪小,还不懂得掩饰内在真实的感受,压抑自己的情绪,强颜欢笑,才会把“第二名”的挫败与失落展现得淋漓尽致。接受失败是需要学习的,身为大人的我们是否只顾著鼓励、教导孩子追求成功,而忘了教导他们如何面对失败,接受失败?

所谓面对失败,接受失败,不是不会害怕失败,也不是故作坚强,禁止伤心、难过,而是失败后还能站起来,具有复原的能力(Resilience)。失败后,既能接受自己的不足,吸取经验,也能接纳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悲伤、难过,哭过痛过之后仍能恢复意志,调整心情、步伐,重新出发!在这过程当中,需要有大人的接纳、扶持、共情、同理。“就是不肯努力,才会有这样的成绩!”,“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准哭!”的严厉苛责,或“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有什么好伤心的?”情感漠视,只会加重孩子的挫败感,认为失败是可耻、不可接受的,对失败产生恐惧,养成“输不起”的心理,缺乏面对失败的能力。

没有人会永远得第一,冀望我们在为孩子提供成功所需的各种装备时,也不忘给他们披上面对失败的盔甲。希望他们不管得第一,第二,第三,还是连入围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坐著看别人领奖时,都能找到自己安身、安心的位置,不会放弃相信自己。

上一则新闻陈振培:你吃的是真的巧克力吗?
下一侧新闻让人下巴驚掉 AV天王宣布结束20年AV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