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仅砂拉越就有27个民族),主要民族包括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砂达雅人和沙巴的加达山杜顺人。在政治上,政府依据民族将国民分为土著和非土著,华人和印度人被划为非土著,而其他民族归类为土著。此外,土著又分为东马和西马土著,实际上是指非穆斯林和穆斯林土著的区分。
政府根据家庭收入将国民分为B40、M40和T20,分别代表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家庭。随着2025年财政预算案的发布,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分类——T15。许多人疑惑,既然有T15,那是否也有T14或T16?简单来说,按政府目前的说法,只要每月家庭收入达到13,480令吉或以上,即为T15。
在民主国家,财政预算案中“劫富济贫”的政策并不罕见,我国也不例外。然而,这次预算案引发争议,原因在于首相兼财政部长安华对T15群体的打击较为严厉,引发了富人阶层的担忧。
原则上,T20收入较高,应缴纳更多税款,这是合理的。然而,若所有扶贫政策都集中在向T20开刀,这是否说明政府存在问题?安华似乎对富人怀有某种“仇富”心理,政府取消了T20的柴油补贴,未来取消RON95汽油补贴后,T20也只能加高价油。此外,水电补贴和政府大学的津贴也不包括T20。
我有位朋友属于T20,月收入达数万,每年按时缴纳数万元的税款,足以养活几位公务员。他告诉我,若政府所有福利和政策都以收入为准,他担心有一天他的子女可能无法在公立学校或大学就读,甚至无法申请政府奖学金(在一个公正的国家,奖学金应基于优异成绩,而非肤色或家庭经济状况,获得奖学金是一种荣誉)。他甚至担心,若他生病了,政府医院是否还会接收他。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同,政府要充实国库,必须开源节流。应推行有利政策,扩大经济规模,只要国民收入增加,税收自然增加。我小时候住在河畔,看到河上停泊的大小船只,每当涨潮加上豪雨,大小船只都会随水涨而高,这是经济的简单原理。经济部长拉菲兹应理解这一点。
另一种被公认有效的税收方式是GST(商品及服务税),因它堵住了许多逃税漏洞,税制更为公平。然而,安华政府不会重启GST,尽管它有效,但在政治上已被污名化。希盟曾妖魔化GST,若重启会被认为“自打嘴巴”。
纳吉政府推行的GST失败,原因之一是6%的税率太高,导致公众反感;另一原因是退税缓慢且常有错误,引发商家不满。2018年,纳吉政府败选的原因并非希盟过于强大,而是自身问题,关键在于GST和1MDB。
至于如何节流?安华似乎无视“房间里的大象”——公务员庞大的数量和开支。我国约有170万名公务员,每20人中就有1人是公务员,堪称全球之最。2025年财政预算案中,公务员薪资占总收入的25.2%,退休金占9.6%,合计34.8%,即每月需支出98.51亿令吉。政府取消柴油和RON95汽油补贴,估计每年节省100亿令吉,但这顶多够支付一个月的公务员薪金和退休金。
尽管如今是AI时代,许多事务线上处理,但公务员人数仍逐年增加,不禁让人质疑其效率。公务员群体庞大,财力负担沉重,然而政府不敢动这部分,因为它是一个庞大的马来票仓,这是政治现实。
T20人数少但收入高,是主要的纳税群体,堪称“下金蛋的母鸡”。若安华政府对其采取过于严厉的措施,“杀鸡取卵”,恐怕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