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社交媒体不难发现,每次补选的特点和吸引的群体都不尽相同。比如行动党参选的新古毛补选,就引发了华社的高度关注,大家开始关心政治和国家的最新动态。
然而,年轻人是否在补选或州选期间不需要投票时就不关心政治呢?简单粗暴的答案是:并非如此。从多个政治人物的社交媒体观察及后台数据对比来看,大马00后的年轻人整体上并没有“比上一代人更不关心政治”。除了观察,我们还看到过去几年里,年轻人的积极性促成了《反性骚扰法》等政策,显示年轻群体在推动政策和改革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这些年轻群体主要来自马来语和英语社群,而以中文(包括粤语等方言)作为主要沟通媒介的社群(即讲华语的人)的大马人,的确存在普遍的政治冷感现象。
在讲华语家庭长大的孩子普遍比其他人更政治冷感,主要原因在于这种家庭的教育方式在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方面极度缺失,导致年轻人不愿或无能力谈论政治。简而言之,就是“家教不好”。
许多中文家庭的长辈缺乏“沟通”的教育方式,间接导致许多华裔年轻人在初入社会时,缺乏与不同生活模式、不同信仰或不同价值观的人沟通和接受的能力。
长期处在一个“讲华语”的环境里,也让许多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单一,加剧了“接受不同价值观”的难度,导致他们不愿走出舒适圈接触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
此外,长期的华语背景使得许多人在接受政府信息时感到困难(包括申请各种补助时),语言隔阂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使政策和政治变成“别人的事”,久而久之便陷入了恶性循环。
教育体系的严重失能
这样的结果成因复杂,包括年轻人对政府机关的不满和失望、对生活的茫然与绝望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马教育系统的严重失能。教育系统缺乏合理、完善以及嵌入式的公民教育体系,也无法提供下一代突破“价值观隔阂”所需的工具,如创意、尊重、同理等。
对这一代人而言,除非出现巨大的个人危机或集体灾难让年轻人意识到关注政治的重要性,否则在缺乏改变工具和能力的情况下,很难出现改变的动机和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