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常以巨额国债数字制造冲击,例如“突破X兆!国家债务惊人飙升!”乍听之下自然焦虑——以为国家快“还不起钱”。
大马理财规划师老萧指出,仅凭债务总额下定结论,就像只看一个人欠多少钱,却不看他有多少收入一样片面。
先用最简单的比喻来拆解:
| 个人收入 | 负债额 |
|---|---|
| A先生每月收入 RM10,000,负债 RM20,000 | 还得起,压力可控 |
| B小姐每月收入 RM1,000,负债 RM5,000 | 债更少,却更危险 |
数字大 ≠ 负担重
真正要看的,是偿还能力——也就是债务占GDP比率(Debt-to-GDP Ratio),而非单纯债务总额。
🔍 2025全球债务版图
全球债务/GDP均值:94.7%
马来西亚:70%(排名第55)——低于新兴市场平均74%,属于相对稳健区间。
邻国对照:
| 国家 | 债务/GDP |
|---|---|
| 日本 | 230%(全球最高) |
| 苏丹 | 222% |
| 新加坡 | 176% |
| 中国 | 84% |
| 印度 | 81% |
| 泰国 | 65% |
| 菲律宾 | 58% |
| 印尼 | 41% |
日本、苏丹、新加坡等国负债率高,但原因大不同。特别是新加坡,是“高债不等于危险”的典型。
🇸🇬 为何新加坡债务高,却更富有?
多数国家借钱是为了付日常开销(公务员薪资、福利、军费等)。
但新加坡宪法禁止政府借债用于日常运作,借的每一分钱都必须用于投资并有资产对应。
换句话说:
许多国家欠的是“信用卡债” → 消费、钱花掉了
新加坡欠的是“房贷” → 借钱买更值钱的资产,越欠越富
只要主权基金持续赚钱,这笔债反而是财富杠杆,而非危机信号。
🇸🇬 vs 🇲🇾 读懂两个模式
用拟人化再讲一次:
新加坡模式 = 聪明投资客
- 借RM1,000万买RM2,000万房产
- 租金收入大于利息成本
🔹 负债高,但资产更快增值 → 越借越富
马来西亚模式 = 努力养家的中产
- 为装修、购车、发展借贷
- 建设国家,但利息吃掉收入的16%
🔸 债务合理,但压力持续 → 财政需更稳控
债不是问题,债怎么用,才是关键。
📌 回到你我现实——负债要怎么理解?
① 消费债 vs 投资债,永远分清
为旅游、婚礼、名牌刷卡=钱花完就没了
借钱买能生现金流的资产=未来会替你赚钱
② 懂“套利”,才是富人思维
如果借贷利率3%,投资回酬8%,
你不还债,继续滚钱,反而赚更多。
③ 别怕负债,怕的是资产太少
真正重要的是**净值(资产-负债)**而非负债总额
负债高但资产更大=健康
无债但没资产=脆弱
④ 现金流缓冲,是安全气囊
想像新加坡那样借钱投资?
你的紧急预备金需 6个月→12个月
能撑得久,才能稳稳赚钱。
负债不是恶魔,错误理解负债,才会让人停在原地。
理财的目标不是把负债清零,而是让资产增长得比债更快。
当你拥有足够资产与现金流,债不再是恐惧,而是加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