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迪日前声称“马来人只要单独组政府,就能动用国家资金解决贫困”,并将巫裔经济弱势归咎于缺乏完全执政权。砂肯雅兰全民党永久主席余清禄严正反驳,指出相关论述不仅与事实不符,更可能误导公众。他从政治结构、经济常识、历史脉络与制度问题四方面逐点拆解马哈迪的观点。

余清禄指出,把“马来人贫困”归咎于“没有单独的马来政府”是根本性的概念错置。过去半个世纪,马来西亚长期处于由巫统领导的单一族群政权之下,国家财政、军警、司法体系、GLC、PNB、朝圣基金局等关键资源均由马来政治精英主导。如果“单独执政就能解决贫困”成立,那么为何五十年来问题始终没有改善?

Advertisement

他进一步指出,将贫困归因于“土地被非马来人拥有”同样是错误的经济逻辑。土地本身并不会产生财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多数人民并未拥有大片土地,却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财富来源是工业化、教育素质、科技能力与生产力,而非谁拥有多少土地。

城市土地集中于开发商或资本手中,是工业化国家的正常现象,并非造成马来人贫困的原因。真正的问题在于政策长期把马来人锁定在低技能与低薪产业,形成结构性贫困。

余清禄强调,从历史脉络来看,马哈迪所列举的PNB、朝圣基金局、国家银行储备、国库控股等机构,从成立至今几乎一直由马来政治阶层掌控,这些资源并非不足,而是被集中在少数政治与商业精英手中,并未落实到真正贫困的巫裔族群。因此,贫困不是因为“资源不够”,而是因为“资源分配失败”。

此外,他也严厉批评马哈迪动辄以“马来人怕冒险、不愿努力”之类的文化论来解释贫困,指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转移焦点方式,把责任推给族群性格,反而掩盖制度上对马来人的长期限制。公务员体系、农渔村经济、低技能服务业本就是国家政策长期主导的结构,不能简单归咎于民族性。

余清禄最后指出,以族群情绪操作贫困问题既无法改善现状,也无法推动国家前进。真正需要的是制度改革、产业升级与教育提升,而不是再次回到“单族执政即可解决一切”的过时叙事。

上一则新闻接电话对方却不出声 警方:诈骗前置侦查手法
下一侧新闻砂政府宣布实行解雇制 国企领导做不好就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