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课堂里,是学生提心吊胆生怕惹怒老师;如今情势反转,成了老师谨慎小心,怕一句话不合学生心意就惹祸上身。学生怕老师,好理解;老师怕学生,则需要更高的理解力与想象力,忽略这一点,往往看不懂当下教育的矛盾。

旧时的学校生活,处处都是规矩的影子:听写错一题,藤条立刻落在手心;课室里只要一个眼神飘到窗外,马上被罚站;口琴班虽是义务教学,但迟到、缺课照样被严厉训斥;电视迷人,却因校规限制只能偷偷看,一旦被校长撞见,周会鞭罚毫不留情;头发稍有特征也可能在“纪律检查”时被当场剪掉;有些老师更擅长“无器械惩罚”,捏耳扭圈再拍背,一套动作流畅得像练家子,而学生只能手忙脚乱。

Advertisement

还有英文课上的“陷阱问题”:一句“You are?”或“You is?”,答错就是一记落点难料的耳光,连观者都被逗得哭笑不得。

如今的课堂则换了逻辑。“学生中心”的口号意味着:后排座位若让人觉得舒服,就算影响专注,也不能硬逼到前面;看不清黑板,要换的不是座位,而是老师的字迹大小或教学科技。习题不仅要答案,还要完整解法,结果学生看解法胜过练习本身。一旦考试表现不佳,责任多半落回老师身上。

学生的意见成了评估指标之一,只要一封电邮,就能让管理层介入;百人班级中,只要一人嫌课程太快,就足以让老师花时间解释、检讨。语气、神情、措辞更须特别小心,稍不注意便可能被投诉为“不友好”“不尊重”。

体罚消失后,表面上环境变得温柔,但实际压力并未减少。规矩变多,程序繁琐,教师的空间反而缩小。过去的“严厉”,虽粗糙,却多半出自关怀;如今的“学生中心”,占据制度,却不一定真正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里。

时代变了,角色也变了。曾经让学生害怕的老师越来越少,而能坦然以学生为本、无惧被误解的老师,也变得更少。

上一则新闻被拒绝行房恼羞成怒 男子深夜泼硫酸下毒手
下一侧新闻两长者水灾受困1身亡 家属哭求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