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数马来西亚普通家庭来说,GDP增长往往是“账面繁荣”,真正能从经济扩张中受惠的人却越来越少。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马来西亚基尼系数约0.39,收入虽整体上扬,但大量中低收入群体仍被挡在增长红利之外。

上行线: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机会

K型经济的上端确实隐藏巨大机遇。高科技制造、出口型产业与数字经济加速复苏,不仅让企业与资本受益,也成为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力量。

Advertisement

若政策方向正确,这些上行产业能带来更高税收、更强投资回报,为政府提供充足资源投入教育、医疗、福利及科研,从而让整体社会长期受惠。

换言之,经济分化的上半部并非全是问题,只要政府能将增长带来的收益转化为公共投入,马来西亚反而能借此加快迈向高收入国家的步伐。

下行线:收入停滞与阶层固化的隐忧

反之,K型经济的下行线更值得警惕。收入成长迟缓、就业机会有限的中低收入者面临边缘化风险,财富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

经济总量上升不代表社会能跟着往上爬。当财富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社会流动性下降,不仅加剧不公平,也埋下结构性不稳定因素。

更严重的是城乡差距、区域不均衡可能被放大。如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就业机会继续集中在特定地区,K型分化最终可能演变为社会裂缝。

政策方向: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取得现实平衡

要缓解K型经济带来的撕裂,政策必须兼顾增长动力与全民普惠。

第一,产业政策不能只有“高端”。
高附加值产业固然重要,但中小企业与中低技能群体同样需要扶持,培训与转型资源必须同步投入。

第二,教育与技能培训要紧贴产业结构。
强化职训系统、推广数字技能、鼓励终身学习,才能让更多人有能力进入上行产业、共享成长机会。

第三,税制与社会保障必须并行改革。
更具累进性的税制、适度财富税,以及更完善的社保体系,可为弱势群体提供可靠缓冲,避免被排除在增长之外。

第四,区域均衡发展不能再被忽略。
若东西马与城乡差距继续扩大,整体竞争力与社会稳定都将受到侵蚀。

把分化转为动力,而不是风险

如果马来西亚能将经济分化视为推动产业升级、数码转型和高质量增长的催化剂,通过产业、教育、税制与区域发展的一体化布局,就有机会做到“上行创造财富、下行共享成果”。

这不仅是经济议题,更是治理能力、政治决心与国家使命的考验。

未来的马来西亚,有两条道路:
要么让分化持续扩大,让繁荣只属于少数;
要么选择务实、包容、长期的政策,让全民共享成长。

决定权,掌握在今天的政策选择之中。

上一则新闻考100分就奖励RM1000 结果孩子真的考到100分
下一侧新闻5个月大孩子手术中身亡  妈妈含泪促医院公开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