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时候都有类似记忆:一旦小孩莫名其妙一直哭、半夜惊醒、整天烦躁不安,长辈十之八九会说——肯定是“撞到脏东西”了。

接下来剧情就很固定:被带去庙里找师傅,看日子、看小孩的八字、摇一摇铃,再从抽屉里拿出几张黄纸,在上面写写画画,那种黄纸红字的“符”。然后师傅交代:拿回家烧成灰,加水冲一冲,给孩子喝下去,一天几次,喝上几天。很多人都亲眼见过——神奇的是,小孩喝了以后,好像真的就比较乖、比较安静了。

Advertisement

长大以后再回头想这件事,我一直很好奇:这里面是不是有某种“科学解释”?后来查资料、看论文,我大概拼凑出一个合理的推测——关键,可能就藏在那一抹红色的“朱砂”里。

传统画符常用的红色颜料,就是朱砂,而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HgS)
换句话说,那些被烧掉、再被喝下肚的符灰,很可能多少含有一些硫化汞。

硫化汞并不是完全“没有用”的东西,它本身带有镇静效果,对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所以,当小孩喝下这类符水后,可能真的会变得比较安静、反应迟钝一点,看起来就像是“问题被化解了”、“符水有效”。
但我相信,多数画符的人、甚至很多庙里的师傅,本身也未必清楚:朱砂里到底有什么成分、会对身体造成什么长远影响。

问题就来了——
硫化汞同时也是一种带毒性的物质,对神经系统和听觉器官特别不友善。动物实验发现,当老鼠摄入较高剂量的硫化汞后,内耳的平衡系统会受到不可逆的损伤,听力也会受影响。
当然,这类实验不可能用在小孩身上,所以多少算“高剂量”、长期小量摄取会不会有后遗症,目前科学界也还在厘清。

至于现在的庙里画符,到底还用不用真朱砂?还是改成一般红墨水、化学色素?如果是后者,那这些颜料进到孩子肚子里,对身体有没有影响?老实说,这一块资料并不多,也需要更多研究,不能随便保证“完全没问题”。

我今天谈这些,并不是要大家回去跟家里老人家吵架。
站在长辈的角度,他们担心孙子、心疼孩子,觉得去庙里看看、喝一喝符水,是在“帮忙”、“尽一份心”,那出发点是爱,不是恶意。很多传统信仰,背后也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和安慰作用,不需要一口否定。

真正关键只有一句话:
任何做法,可以安心理解,但绝不能伤害到孩子。

从比较“科学育儿”的角度来看,小孩哭闹、睡不安、情绪失控,一定都有原因,例如:
· 肚子不舒服、发烧、生病
· 环境太热或太冷
· 噪音太大、灯光太强、刺激过多
· 缺乏安全感、分离焦虑
· 正处在成长猛涨期,身体和脑袋都在“升级”
· 白天在外面被凶、被吓、被捏、被说难听的话,情绪累积没出口

大人的任务是:找原因,对症下药,而不是单纯把一切都丢给“灵异”、“撞邪”。

如果家里老人家坚持要“开符水”才放心,我们可以用比较圆滑的方式处理:
· 尽量选择不需要入口的方式,例如平安符、挂在床边、放在包里
· 或者让仪式形式保留,但尽量避免真的让孩子长期喝进不明成分的东西
· 有时候象征性做一点,让长辈觉得“已经做了”,再从生活和医疗上好好照顾孩子

重点是,我们自己要足够清醒,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该避免。

别忘了,养孩子是一场长跑,
科学很重要,信仰有人需要,
但最影响孩子成长的,其实是——一个能说话、能沟通、不天天吵架的家。

所以,能做到的底线是:
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给长辈一个心理安稳的空间,
再用更安全、更踏实的方式照顾孩子的身心。

育儿路上,方法可以有很多种,
家庭和谐,永远是最该被保护的那一件事。

上一则新闻15岁开始工作从未储蓄 81岁阿嬷靠补助兼职勉强维生
下一侧新闻谁能当Tun?谁又能当Datuk?彻底弄懂大马头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