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同教学(co-teaching),社会上常见的质疑往往集中在“老师会不会不够?”、“两名教师会不会冲突?”之类的担忧。这些疑问看似务实,却反映了我们对共同教学真正内涵的陌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面对改变,人们往往本能地放大风险、忽略潜在收益,于是改革还没开始,想象已经先入为主地“把它判死刑”。
教育部提出“2 teachers in the room”时,许多人脑海里的画面,是两个老师站在讲台上,一个教、一个点头的“唱双簧课堂”。这是多年单师课堂养出的想象贫乏。但在国际教育现场里,同样一句“2 teachers in the room”,却能变出多种高度专业化的教学形式,例如:
one teach, one assist
一人讲课,另一人处理纪律、材料、个别辅导,让课堂更顺畅。
one teach, one observe
一人授课,一人做课堂观察,从学生反应到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回馈,促成教师专业成长。
alternate/differential teaching
分组介入式教学——程度落后的学生由其中一位老师补救,进度超前的学生则获得延伸学习,甚至有教师把优秀学生培养成助教,用 creativity 让课堂出现“第四位老师”。
parallel teaching
两位教师分组同步授课,大幅降低师生比例,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发言,不再被忽略。
station teaching
闯关式学习,不同学习站由不同教师负责,学生边学边移动,让知识更立体、更多元。
team teaching
真正的“双师共演”——两位教师一起示范如何讨论、如何协作,让学生看到大人如何以不同观点面对同一议题。
我女儿的历史课就是典型例子。讲到珍珠港事件时,老师A主张美国参战是正义之举;老师B却坚持那是一场政治算计。两位老师唇枪舌剑,辩到韩战、越战。课堂像被点燃的战场——不是吵架,而是思想互相碰撞。
那节课之后,女儿告诉我:
“我第一次明白什么叫——我们有权持不同意见,但没有权力扭曲事实。”
她看见老师如何引用证据、如何反驳、如何在激烈立场中保持对事实的尊重。那一刻,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年份,而是关于人性、权力、选择、诚实。
几个月后,以巴冲突登上头条,她说了一句让我震惊的话:
“我想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
她不急着选边站,而是去追问历史是如何建构、哪些事实被遗漏。这正是那节共同教学课堂的延伸——教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知识的方式。
当我们听到“2 teachers in the room”时,脑中若只浮现两名教师同台表演,那只是想象力的缺席。世界各地已将这个概念发挥得如此多元,我们却还困在“浪费人力”的旧框架里。
事实上,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双师登场,许多学校采取混合模式:共同备课、共享资源、重点单元才双师协作。这是浪费?还是“双剑合璧”?
美国因共同教学的成功,让大量特殊教育学生回到主流课堂,课堂变得更包容,孩子在多元环境中成长,不再被隔离在角落。这就是共同教学真正的精神。
遗憾的是,本地有政治人物误解共同教学,以为那只是给特殊孩童用的策略,更有人拍短视频、配上煽动音乐,呼吁部长下台。理念未研究、资料不查核,改革讨论却被简化成情绪化的tiktok秀。这不叫讨论,这是把教育变成流量舞台。
真正关心教育的人,会讲事实、讲逻辑、讲理念;不是抢镜头、争版位、放大情绪。政治人物若连基本查证都懒得做,倒不如安静一次。
改革本来就不舒服,它挑战旧安稳。若一种改革让你感到完全舒适,那不是改革,那是麻醉。教育没有永恒标准,因为对象是不断变化的人。教育追求的从来不是完美制度,而是鲜活的灵魂。能让孩子看见思考、看见合作、看见真相的课堂,才是教育真正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