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宣布自 2027 年起推行共同教学(co-teaching),原计划是让两位老师在同一课堂合作教学,彼此弥补、提升课堂品质。这种做法在世界各地已经非常成熟,从美国哈佛的教育实验发展起来,如今欧美、日韩以及新加坡都广泛采用。
但在我国,改革消息才刚宣布,舆论就炸开了锅。社交媒体一片怒吼,反对者拍影片、配煽情音乐、要求部长下台,彷佛共同教学是毁国政策。
为何会演变成这样?教育部必须深刻检讨。
从“巴勒斯坦团结周”到一连串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方式,教育部所展现的态度,多是机械化、官僚式的执行,少有真正的教育理念。当一个缺乏愿景的部门推行改革,人们自然只会预期更多文书、更多打卡、更多KPI——不是教育向前,而是行政负担加倍。
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失败,多半不是输在政策,而是输在心态。改革若缺乏精神内核,只会把旧问题换成新版问题。教育部长也必须意识到,教育改革不仅是换教材、换方法,更关键的是推动社会一起思考教育的本质。一个无法培养思考力的教育,再怎么改革,也只是折磨。
但社会本身也难辞其咎。我们习惯否定新事物,无论什么方案,第一反应总是骂、嘲讽、否定,而不是理解、探问、尝试。我们指责政府守旧,却在改革来临时又抗拒改变。这就像在黑暗里待太久的人,一看到阳光就埋怨刺眼,而不是感激光明。
这种集体心态,不只是教育的阻力,也是整个国家创新能力的绊脚石。
当全球教育强调合作学习、跨学科学习、学生主动性时,我们却还在争论“一个老师不够吗?”、“两个老师会不会太挤?”。这不是建设性的讨论,而是对进步的迟缓感反应。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教育改革,几乎都在骂声中诞生。
普鲁士义务教育改革被贵族和教会反对;
杜威的进步教育在美国被骂“玩乐太多”;
甚至日本明治维新的现代教育,也遭农民嫌弃、遭武士批评失去传统精神。
但这些改革都挺了下来,因为这些社会愿意尝试、愿意给时间,容许失败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教育改革从不是行政花样,而是整个社会的精神试炼。没有信任、没有耐心、没有勇气,再完美的制度也会烂在土里。
政府可以规划课程,但真正决定改革成败的,是人心。
老师若只是赶进度、家长若只看分数、学生若只想应付考试,再好的改革也会沦为空谈。
芬兰教育成功,不是因为特殊教材,而是因为他们相信教育、信任教师,并愿意容忍试验与失败。在这样的土壤下,改革才能扎根。
共同教学的成败不取决于部长一句话,而取决于整个社会是否愿意一起迈向现代教育。
教育部长可能会因改革遭受政治冲击,但这并不代表改革本身是错误的。
一个想进步的国家,需要先进的政策,也需要先进的公民心态。只有当制度与人民同时愿意向前走,教育改革才真正有机会改变国家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