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党全国主席刘华才表示,沙巴民统党(UPKO)与希盟合作四年,最终选择分道扬镳。有人批评这是自保、是背刺盟友,但从政治原则角度来看,民统党的决定并非全然不可理解——因为牵动这场决裂的关键,就是备受争议的“沙巴40%税收权”。
事件的核心在于:中央政府是否尊重联邦宪法赋予沙巴的财政主权?
他说,安华在处理此事时的态度,再次暴露他惯用的政治手法——表面说得冠冕堂皇,私下却保留大量模糊空间。他常以模糊语言与漂亮数字包裹事实,让人误以为问题已解决,但细细推敲后发现,一切不过是烟雾与包装。
这一点,在总检察署的官方声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强调“不会就沙巴享有40%税收权上诉”,但在结尾却写明“将就判词缺陷提上诉”。前一段让公众放心,后一段却埋下翻案伏笔。这种高超的文字游戏,根本就是典型政治要挟。
若中央真正尊重宪法,就应直截了当告诉沙巴人民:何时归还依法属于他们的税收,而不是继续模糊拖延。
他表示,类似手法也发生在反对党拨款上。大选前安华拍胸口承诺,一旦执政,反对党议员将获得平等拨款;上台后,却以此为筹码要求反对党臣服。今日的“税收模糊空间”,与当年的“拨款条件交换”,如出一辙。
安华还以“沙巴收10亿、中央给17亿”来粉饰中央的付出,却不解释为何发展拨款会被拿来当成交换条件。既然中央自称给得更多,为何要压低原有拨款来“填补”40%税收?其中矛盾显而易见。
更令人担忧的是,安华引用的数字是否真实?毕竟他曾把“少借200亿”描述成“减少国债200亿”。要沙巴接受这样的数字,岂不等同于把财政主权交给中央全权诠释?
这场40%税收之争,真正的关键不只是钱,而是治理方式:
如果沙巴愿意“乖乖合作”,中央就点头;
若沙巴政府不是“友军”,一切条件便会变得艰难、甚至被延宕。
在这种政治现实下,未来恐怕仍需再上法庭,让司法再次为沙巴撑起最后底线。
沙巴人必须看清这一点:
与其把命运交给口头承诺,不如依靠清清楚楚写进法律、不能轻易反悔的判决。
不要再被政治甜言蜜语迷惑,也不要让“改革”成为包装旧政治操作的外衣。
若继续信任言而无信的领袖,最终失去的不只是40%税收,而是整个州的自主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