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市场行销主管林洁,是一名热爱健身的都市女性。她每天规律锻炼、饮食控制,自认为身体健康。然而,有一天,她的智能手表突然发出警报——侦测到“心律不齐”,提示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迹象。短短一小时后,她已紧急坐在心脏专科诊所,等待医生诊断。幸运的是,这场虚惊并未演变成真正的心脏问题。

随着智能穿戴装置普及及健康意识提高,越来越多用户像林洁一样,因手表显示“异常”而匆忙就医。心律生理专科医生沙特文德(Dr. Shadth Wende)指出,智能手表的出现确实让早期心律异常的侦测成为可能,但同时也带来另一种“健康焦虑”。

Advertisement

“智能手表是一把双面刃,”他说,“它帮助我们提早发现问题,也让部分健康个体陷入‘自我过度监控’的状态。”

他解释,偶尔的心跳漏拍并不罕见——情绪紧张、运动后、怀孕、甚至饮用含咖啡因或尼古丁的饮品,都可能造成短暂的心律变化。
“这些状况通常是良性的。可惜,有些人把手表每次警报都当成心脏病前兆。”

沙特文德强调,并非所有‘警报’都等同危险。他建议,当侦测结果显示异常时,用户应冷静记录数据,并让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手表可以辅助侦测,但不能替代诊断。最正确的做法是交由医生检查,以排除潜在的致命性心律不整。”

他提醒,若心悸伴随气喘、胸闷、头晕或晕厥,应立即前往急诊室求助;在发作时提供智能手表记录的心电图,可帮助医生更快作出判断。

此外,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压力型心脏病”问题日益普遍。
“长期压力、饮食不均、缺乏运动、睡眠不足,这些因素都会干扰心脏的电流传导系统。”

沙特文德形象地比喻:“介入性心脏科医生像是‘心脏水管工’,负责疏通堵塞血管;而心律专科医生则是‘心脏电工’,修复电传导故障。”

他特别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在睡眠中反复出现短暂呼吸停止——是引发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心律不整)的高风险因素之一,却常被忽视。饮酒亦是心律紊乱与中风的潜在诱因。

沙特文德补充说,病毒感染(包括新冠病毒)也可能影响心律,而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其风险更高。
“有些心律不整发作毫无预兆,尤其对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可能瞬间致命。若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往往能挽救生命。”

他呼吁公众理性使用智能健康设备,把侦测结果视为“健康参考”,而非“病情判决”,并提醒:“真正能保护心脏的,不是手表,而是健康的生活习惯与及时的专业医疗。”

上一则新闻少年被骗至诈骗园区 妈妈被要求“骗3人过来换人”
下一侧新闻令吉持续七连涨 改善亚洲货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