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华“2.0内阁”并未换来显著口碑提升,多名部长的施政仍频遭质疑,其中以教育部长法迪娜最为典型,各类政策与校园事件处理反覆引发不满,成为政府形象的负担。

更棘手的是人事空缺接连出现。公正党的拉菲兹与聂纳兹米在党选失利后先后请辞,近日民统党主席依温贝尼迪也因不满联邦对沙巴净收入的立场,宣布将卸下企业发展及合作社部长职务。与此同时,四名以上议员身份入阁者即将届满:赛夫丁、赞比里与莫哈末纳因可望续任,但转投公正党的东姑扎夫鲁已达两届上限,无法再以上议员身份留任。副部长层级中,傅芝雅与萨拉斯瓦蒂虽同样面临任期届满,却仍有一届可续。换言之,既有表现不佳者与到期者叠加,确实为内阁再度改组提供了现实窗口。

Advertisement

在公共观感上,教育部的争议尤为突出。沙巴宗教学校霸凌、马六甲校园性侵、雪州校内刺杀等事件接踵而至,处置节奏与沟通方式难以服众;其后抛出的“2027年一班两师同步授课”新课纲,再度引爆反对声浪。法迪娜因而成为内阁最受争议的部长之一。即便此职更替,新任者也将立刻面对体系治理、资源配置、校园安全与课程改革的沉疴,教育部长几乎成了“烫手山芋”,愿意接手者必权衡利害与政治成本。

权力版图的竞逐同样在升温。部长空缺对任何政党都是话语权与资源的放大器,虽说现有空缺多由希盟阵营所出,但国阵与东马政党并不会袖手旁观;若希盟在沙巴州选失利,其他盟友争取更多部长配额的底气将更足。因此,沙巴州选的胜败,不仅牵动州内格局,也会外溢到布城的人事谈判。

从时间点推演,较合理的改组窗口很可能落在11月29日沙巴州选之后。此次选举有机会重新洗牌团结政府内部的力量结构:核心仍是希盟、巫统与砂盟,边缘阵营如马华、国大党影响力有限,而处于尴尬地带的则是哈芝芝领导的沙盟与沙菲益掌舵的民兴党。民兴党上届大选试图西扩未果、在沙巴也丢失若干议席,加入团结政府后的地位略逊于沙盟(5席对3席);但若沙盟接连爆出的争议持续发酵,民兴党便有机会在州选中逆转,进而在改组谈判中争取更多联邦部长职位,甚至觊觎沙盟目前掌握的国内贸易及生活成本部长一职。另一方面,各阵营还可能在国盟与本土势力夹击下丢失传统优势区,影响个别潜在人选的公信力与可被任命性。待选后尘埃落定,再行改组,既可降低人选变动带来的不确定,也更利于整盘协同。

为重振民意,单靠技术性调位恐难以扭转“死气沉沉”的观感,引入高信誉度的新血成为必要选项。学界如莫哈末道菲克即主张,此次应以“注入活力”的政治更新为主轴,甚至考虑延揽党外知名人士入阁,如邀请凯里领掌经济部等。安华此前已破除党派藩篱,任命无党籍的阿米尔韩沙为第二财长、纳因为宗教事务部长,这为进一步延揽专业人士或非盟友政客提供了先例。一旦形成“专业优先、政党其次”的人事信号,或能带来“不是只在团结政府内部循环”的新气象,提升社会对新内阁的期待。

总括而言,团结政府进行新一轮改组已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上届改组未能明显提振施政信心,如今又叠加人事空缺与关键部会争议,若不趁沙巴州选后果断整编、以绩效与专业为主线汰弱留强、并适度引入跨阵营与技术官僚型人才,距离下一届大选所剩时间将愈来愈少。安华必须交出一支更有执行力与说服力的团队,以扭转“方向不清、效率不足”的印象,稳定执政联盟,同时争取温和中间选民的再度信任。新内阁能否成为“3.0版本”的真正升级,而非“2.0的改包装”,将直接决定团结政府后半程的政治命运。

上一则新闻预算600亿,却教不出成绩:谁绑住了大马教育?
下一侧新闻国会像舞台,政客像小丑 谁还在认真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