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英雄纪念碑本是庄严的历史象征,却因为一名议员的“美学点评”再度被拖入舆论漩涡。土团党议员卡兰沙兰指纪念碑上的士兵“长得像欧洲人”,一句话就足以暴露出当下政治的荒诞:当民族认同被肤色取代,当历史被外貌定义,政治就不再是治理,而是表演。

所谓“像不像”,其实并非审美问题,而是政治姿态。当一座纪念碑要先通过“种族测颜”才能被尊重,这说明政治人物早已忘记纪念碑存在的意义——那是为超越种族的共同牺牲而立,而非供人丈量鼻梁与肤色的雕塑展厅。

Advertisement

卡兰沙兰的言论并非孤例,它是当代马来西亚政治退化的一个缩影:讨论历史,却不谈史实;谈民族,却不讲精神;谈爱国,却拿英雄的五官当作政治素材。这样的政治,既不庄重,也不诚实。

更可悲的是,他所引发的讨论,几乎完全偏离纪念碑真正该被追问的方向。纪念体系的维护是否完善?烈士事迹是否被纳入教育核心?文化政策是否持续保护历史遗址?这些才是真正关乎国家记忆的议题。可惜,政客偏爱最容易制造噪音的角度——因为肤浅比深度更快上头条。

于是,一座象征血与牺牲的纪念碑,被简化成五官比例的笑谈。烈士用生命铸成的历史,被几个政客当作政治妆镜,照出自己虚妄的形象焦虑。

真正的危险,不是有人说错话,而是我们开始习惯这种错。我们习惯让无知的人主导话题,让无意义的言论吞噬公共理性。历史在喧闹声中被削薄,变成一场表态秀——谁更“像自己人”,谁就赢。

纪念碑的问题从来不是鼻子太高,而是政治太低。一个国家若连纪念碑都要根据肤色重铸,那它失去的,不只是雕塑的原貌,而是共同的记忆与尊严。

若真有谁该被修整,那不是铜像,而是政治的灵魂。

上一则新闻онлайн акции и турнирные предложения.918
下一侧新闻多次宣扬不良价值观 初代炫富网红遭封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