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伪装成“糖果贴纸”的新型毒品,正在悄悄渗入校园与社区,以“可爱外表”诱骗儿童与青少年试用。专家警告,这类毒品极具隐蔽性与欺骗性,家长和学校必须高度警惕,否则孩子可能在不知情中踏入深渊。
百乐县国家反毒机构(AADK)近期在一场大型展览中展示多种毒品实物,其中包括外观鲜艳、造型可爱的“贴纸毒品”和“糖果药丸”。这些新型毒品引起现场公众震惊,不少家长直言“防不胜防”。
家长蔡秀丽受访时表示,她首次得知这种看似 harmless 的贴纸竟是毒品,“真的太可怕了,这些毒品专门利用孩子的好奇心,以可爱外形骗他们放下戒心。一个小小贴纸,可能毁掉一生。”
她也提到,近期台湾一名女网红疑因吸食毒品致命的事件,更凸显毒品的危害现实。“家长要主动了解毒品的新形态,不只是警告孩子‘别吸毒’,更要让他们认识毒品的伪装方式。”

长期参与反毒讲座的社会人士廖木标指出,他在2015年起就与伯大尼康复中心合作,到各校宣讲毒品危害。“我看过太多例子,年轻人因一时好奇或朋友怂恿而尝试,最后家破人亡。毒品不会放过任何人,无论贫富或年龄,一旦上瘾,就是没有回头路。”
他指出,毒品如今不断“进化”,从白粉到糖果、饮料、电子烟,再到如今的“贴纸毒品”,几乎每几年就换一种形式。“它们就像手机更新一样,越来越隐蔽,也越来越危险。”
廖木标呼吁,学校与社会组织应积极举办防毒教育活动,“教育不能只谈成绩或升学率,更要教孩子识毒、拒毒,让他们知道‘漂亮’不代表安全。”
市民颜宝玲也对贴纸毒品感到震惊,她说:“我真的没想到毒品可以做得像贴纸那样,色彩缤纷,小孩看到还以为是玩具或糖果。对青少年而言,这简直就是陷阱。”
她指出,孩子天真又好奇,若被人怂恿“试试看”,就可能在不知情下吞下毒物。她呼吁教育部、教会与社区携手推广防毒讲座,“让孩子从小知道毒品是什么、长什么样,别等出事才后悔。”
专家最后提醒,贴纸毒品通常含有致幻剂或合成麻醉物质,入口后可能导致幻觉、抽搐甚至呼吸衰竭。公众若发现类似可疑物品,应立即报警或通知反毒机构处理。
这场反毒展览让许多家长意识到,毒品早已“换上新面孔”,而真正的防线,不在警方手中,而在每一位父母的教育与警觉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