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明志卷入命案”的新闻冲上热搜,全网几乎在同一时间爆炸。有人落井下石,有人奋力辩护,也有人翻出旧影片、截图、分析语气、揣测神情。短短几小时,尚未定论的案件,成了一场全民追剧秀。

但冷静想想,大家究竟在关注什么?是案件的真相,还是又一场关于“名气、叛逆与报应”的舆论狂欢?

Advertisement

黄明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戏剧性。他敢讲敢唱,敢挑战体制。对某些人而言,他象征“自由灵魂”;但当“叛逆”成为品牌、标签与流量密码,它还是真诚的吗?当“不迎合”被包装成最有效的迎合方式,所谓的“反骨”或许只是顺应演算法的另一种表演。

这不只是黄明志的问题,而是整个网络文化的镜像。一个乖巧理性的人没人看,一个情绪激烈的人才有点击。于是,创作者学会制造冲突、放大愤怒,而观众则学会在别人的混乱中寻找快感。

社交平台的机制让人误以为在“看真相”,其实是在消费戏剧。我们喜欢看“敢言者”挑战体制,也喜欢看他跌倒。那并非追求公义,而是一种心理补偿——当名人被打击,我们得到一种虚假的平衡感。

更可怕的是,网民成了“审判团”,以评论取代证据,以揣测取代程序。警方调查还没完成,舆论早已定罪。大家追的,不是事实,而是情绪。

在这种环境中,任何人都可能被推上“舆论绞刑台”。今天是黄明志,明天可能是下一个人。我们一边骂媒体带风向,一边又主动转发、留言、讽刺,成了风向的一部分。

当人们说“要惩罚名人”时,是否只是想在别人的坠落里,找到自己平凡的安慰?

这起事件最终如何收场,没人能断言。但或许在此之前,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真的关心真相,还是在享受审判的快感?我们是在同情受害者,还是在消费一场名为“自由坠落”的娱乐?

在一个把“叛逆”当成内容,把“跌倒”当成流量的时代,真正该被质疑的,也许不是黄明志,而是我们——这个以道德为名,沉迷戏剧的社会。

上一则新闻“朋友被骗去诈骗园区” 3男为友出头殴打中间人
下一侧新闻婴儿出现不正常反应 雇主揭保姆虐婴还一脚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