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政府这些年高举“创业国家”旗帜,从MyDigital蓝图到Dana Penjana创投基金,再到最新财政预算案中的科技加速器计划(Tech Accelerator),各种标语、口号与拨款从未间断。
但在许多创业者眼中,这一切热闹口号背后,问题始终如影随形:不是政府有没有补助,而是企业能不能活下去。
根据金融数据公司PitchBook的报告,2024年东南亚创投资金中,新加坡独占逾60%,而马来西亚仅约5%。这不仅显示资金规模落差,更反映出制度成熟度的巨大鸿沟。
在新加坡或美国,创业不是单点扶持的短期项目,而是一整套生态体系——从早期资金、税务优惠、法律机制、到失败重启的制度化保障,环环相扣。
而马来西亚的创业环境,仍停留在“计划导向”的思维中。政策往往随年度预算起落,缺乏长期策略与制度连贯性。补助用完、项目结束,支持链条也随之中断。结果是:我们拥有许多“创业比赛得主”,却缺少能真正跑到终点的创业企业。
创业生态要活,不仅要有创业者的激情,还要有懂创业的资本。美国创业神话的背后,是一套制度化的投资网络。像Y Combinator(YC)与Andreessen Horowitz(a16z),提供的不只是资金,而是系统性的支持——导师指导、商业模型打磨、技术验证、融资桥接,最终形成高信任度的创业社群。
马来西亚目前也有加速器(Accelerator),但多数流于形式,缺乏整合资本、人才与经验的能力。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能让钱变成“系统”的智慧。若政策持续变动、监管复杂、税制不透明,再有热情的创业者,也会被现实磨光。投资者自然会把资金移往制度稳定的新加坡、印尼或越南。
长期以来,大马政府的创业政策偏向补助导向。每年推出新比赛、新基金、新奖项,但这些短期激励往往无法形成生态效应。政府若要让创业生态真正成长,应转型为“催化者”,而非“赞助者”。
所谓催化,不是撒钱,而是造环境:让监管更透明——创业公司最怕的不是税,而是不可预测的政策;让失败更可承受——建立灵活的破产重组机制,让创业者能东山再起;让资本市场更开放——降低种子轮、A轮融资的门槛,吸引国际风险投资。
菲律宾近年推出的Startup Venture Fund(SVF)与私营资本共同投资模式,仅三年就帮助超300家初创公司完成融资,正是制度创新的成果。
创业生态不只是资本与政策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氛围。在硅谷,当一个年轻人说“我创业失败了”,人们会问:“你学到了什么?”在马来西亚,他可能会被问:“为什么不去找份安稳的工作?”
这种文化差异,正是创业精神能否扎根的关键。社会若无法包容失败,政府再多补助、投资再多资本,都无法孕育真正的创新。一个健康的创业国度,必须让年轻人敢试、敢错、敢再来。媒体与公众也应从“失败=浪费”的心态,转向“失败=经验”的文化。
马来西亚从不缺创意,也不缺创业者,更不缺市场。缺的是一个让创新变成可持续循环的系统。当创业不再像赌博,而更像一场有规则、有数据、有支持的科学实验;当资本、政策与社会文化能形成闭环;当年轻人失败一次还能重新站起来——那一天,马来西亚或许不再羡慕新加坡的生态,也不必飞到矽谷取经。我们将拥有属于自己的Y Combinator,一个真正属于马来西亚的创业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