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伊党国会议员阿末法德里将怡保圣米高中校友会的周年晚宴指称为一场“酒会”(pesta arak),并批评此举违反教育部于2018年3月29日发布的《教育通令第3号》(Pekeliling Ikhtisas KPM Bil. 3/2018)。这一指控迅速引发舆论风暴,也让首相安华的回应成为焦点。

安华在国会中回应此事时的言论,曾被部分评论者——包括王展造在《东方日报》的一篇文章〈禁酒风波,庙堂内纠偏的担当〉中——解读为“仓促回应”、“误入对方话术陷阱”。但事实真如此吗?

Advertisement

翻查10月23日的国会记录可知,安华并非临时起意。他明确指出,教育部长早在上个月就已向他汇报此事,他本人也“表示同意应严加管制”。换言之,这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事前简报与思考的表态。

安华当时在答复中两度使用“我同意”(saya setuju)的字眼——他认为,即使活动在课后举行,学校礼堂也不宜被租借或使用于涉及酒精或赌博的活动,即便承办方是外部社团也不例外。首相进一步阐明立场:学校的本质在于“授业、传道、立品”,哪怕是一丝与酒赌相关的活动,都与教育精神相悖。他同时呼吁非穆斯林群体理解此立场。

不过,安华也划出了清晰界限:若活动不在校园范围内,那便属于个人权利范畴,政府无意干涉。他强调,非穆斯林团体完全可以在校外另觅场地举办活动。同时,他指示教育部检讨现有政策,研究是否需要修订或细化相关条文。至于私立学校的适用范围,首相也坦言需进一步厘清教育部权限后再作决定。

事件掀起巨大回响。翌日(10月24日),教育部在内阁会议后发布文告,宣布维持现状:学校董事部管理的礼堂及私立学校礼堂,其既有运作不受影响。然而,2018年通令的适用与执行范围,依然存有灰色地带,尚未获得进一步说明。

舆论焦点并未随官方声明而平息。部分观察者指出,政府对“饮酒”与“酗酒”之间的界线依旧模糊,某种程度上仍延续了旧有的道德框架。这种视角的局限,也使得事件在多元社会中显得格外敏感。

在一个全球化、开放交流的时代,大马若要继续吸引国际投资与游客,就必须在文化与宗教价值之间找到平衡。也许,在特定官方或教育场合,提供无酒精鸡尾酒(mocktail)作为替代,是一种既尊重宗教感受又体现包容精神的做法。

毕竟,真正的成熟,不在于仓促表态,而在于是否能在理性与尊重之间找到共识。倘若每一次争议都以情绪反应作结,我们离“多元共荣”的社会,恐怕还很远。

上一则新闻当名气超越德行 傲慢终将反噬自己
下一侧新闻那句“你真没用” 可能是孩子一生最深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