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马来西亚华社的文化重心多放在华文教育,却较少关注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在延续中华文化中的关键作用。事实上,无论是儒、释、道等“大传统”,还是乡间普遍流传的“民俗”“小传统”,都构成了华族文化的精神根脉。遗憾的是,这些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被视为“迷信”或“落后”,逐渐被边缘化。
这种现象的形成,既与教育制度的导向有关,也受中国近代思潮影响。1919年的“五四运动”与随后的左翼文化运动,掀起“反封建、去旧俗”的浪潮,使得儒释道及民间信仰在中国社会长期被贬抑。到了1970年代,大马推行“国家文化政策”,强调以马来与伊斯兰文化为主轴,引发非马来族群反思自身文化定位,促使华社重新关注传统文化。然而,这种文化复兴多集中于舞龙舞狮等表演形式,而非精神信仰层面,导致“中华文化保存”更多停留在物质表现,而非内在精神。
事实上,大多数早期南来的华裔先民文化程度不高,却凭借民俗与信仰,把中华精神根脉延续至今。从年节祭祖到节庆仪式,如农历新年、清明、中秋、端午等,都体现了华族文化的生命力。这些民间信仰不仅凝聚了族群认同,更在异乡社会中维系了“华人性”的延续。
大马华社由不同方言群组成,各族群的信仰习俗虽不尽相同,却也存在共通的信仰象征,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观音、妈祖、关帝与土地神。
观音信仰:慈悲的普世象征
观音被誉为“家家观音、处处菩萨”,是中国佛教中最受信众崇敬的神祇。民间信仰中的观音不再是高深哲理的象征,而是“救苦救难”的代名词。普通百姓祈求的是现实的庇佑与实质的安稳,这种“实用信仰”也构成汉地佛教民间化的特征。
妈祖信仰:跨海的守护女神
妈祖,又称天后,源自宋代福建一名被神化的女性,以救助海难闻名,被尊为“海上守护神”。这种信仰随移民传播至东南亚,成为福建、海南、客家、兴化人共同膜拜的象征。如今,马来西亚多地如槟城、马六甲与吉隆坡的妈祖庙香火鼎盛,显示妈祖文化已深深融入本地社会。
关帝信仰:忠义的精神楷模
关羽(字云长)原为三国名将,却因“忠义勇信”而被后世奉为“关圣帝君”。从宋代起,官方与民间将他神格化,明清时期更成为全民信仰的象征。文人视他为“忠义化身”,商人奉他为“财神与守护神”,秘密会社则尊其为“结义之神”。关帝信仰的普及反映出儒家伦理与民间信仰的融合,也象征华人社会重义轻利的道德精神。
土地神信仰:草根的信仰力量
土地神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神明,俗称土地公、大伯公或地主公。在马来西亚,这一信仰与本地文化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拿督公信仰”。无论在住宅区、商铺或建筑工地,人们祭拜土地神以求“有土斯有财”,祈愿平安顺利。这种信仰展现出华人文化的功利性与适应性:信仰虽简单,却承载着先民追求安定、致富与庇佑的生活智慧。
总体而言,华族的民间信仰是一种融合性的文化体系,糅合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并在海外社会中不断演变、在地化。其核心不在于教义的高深,而在于人与天地的关系、社会伦理与精神寄托。正是这些“草根信仰”,让身处异乡的华裔得以在变动的社会中,延续文化血脉,维系民族情感。
换言之,民间信仰不仅是“旧俗”的遗存,更是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土地上扎根、发芽、重生的活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