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礼堂禁酒争议虽然表面落幕,但它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华社逐渐明白,那些年被寄予厚望的“改革”“多元”“团结”口号,原来经不起权力与现实的考验。只要政治利益出现变化,华社的权益就能被轻易牺牲;即使事后再多澄清,也无法抚平那份被忽视、被利用的屈辱。真正破碎的,是华社对政府的信任。

这场风波绝非首相安华的一句“口误”。相反,它更像是他政治信念的自然流露——一次有意识、方向明确、反复出现的操作:以非穆斯林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换取穆斯林选民的认同。这并非偶然,而是策略。

Advertisement

安华以“改革者”之姿上台,曾承载无数人对开明与多元社会的期待。然而,两年过去,所谓体制改革没有突破,承认统考依旧无声无息,公立大学录取仍对少数族裔设限,宗教与种族争议一波接一波,族群间的不信任感反而加深。
“烈火莫熄”的精神早已燃尽,只剩冰冷的讽刺。

团结政府一再把种族紧张归咎于反对党的煽动,但如今他们手握国会三分之二多数,控制国家机器,却依旧无法遏制种族主义叙事蔓延。如果连掌权者都无能为力,人民又凭什么继续相信“希盟仍代表希望”?

华社不能再被动承受、不能再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要改变现状,唯有团结发声、坚定立场,向所有政党提出明确诉求:要赢得华社支持,就必须拿出诚意,以具体政策换取信任,而非用口号与情绪操作蒙混。

如今,无论是国盟、国阵还是希盟,甚至伊党,都在争取城市与华裔选票。既然如此,华社更应趁此关键时刻,提出清晰、具体、可衡量的政策诉求。

即将到来的沙巴州选,不只是地方政治的角力,更是一场检验“多元价值是否仍有未来”的试金石。就在州议会解散前,沙巴政府宣布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这清楚显示,只要华社敢要求、敢坚持,政治力量就不得不倾听。

华社必须把这场选举视为新的契机,争取教育平权最核心的象征——全面承认统考。即便并非所有华裔子弟就读独中,但统考的意义远超教育本身。它象征国家是否真正尊重华社的贡献,是否承认多元文化是国家的一部分,而非“外来存在”。

承认统考不会动摇土著特权,不会削弱宪法精神,它只是让所有在不同教育体系中成长的孩子,都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这不是威胁,而是公平。

如果华社这一次依然选择沉默、退让,那么未来在教育、文化、语言等议题上,将失去议价的空间与尊严。

接下来,华社不再谈情怀,不再被口号所惑。真正能重建信任的,不是美丽的语言,而是兑现的行动;不是政治姿态,而是具体改革。只有当政府以可检验、可落实的政策回应诉求时,信任才有可能重建。

支持谁,不取决于谁喊得最响亮,而是谁真正尊重我们。
这一次,华社要重新站起来——用团结、理性与坚定,让政治回到最基本的原则:尊重换支持,行动换信任。

上一则新闻酒店洗澡酿命案 男子被热水“活活煮死”
下一侧新闻百人参加“荒野求生”剩22人 女选手半个月瘦脱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