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才刚过完农历新年,一转眼圣诞节又快到了——时间怎么好像越过越快?其实,这并不是错觉,而是你的大脑、生活方式与情绪反应共同造成的心理现象。科学家从以下四个角度,揭开“时间飞逝”的真相。

  1. 大脑“切换画面”变少,时间被压缩
    最新脑成像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在同样时间内切换状态的次数会变少。研究人员让18至88岁受试者观看同一段8分钟的希区柯克影片,并利用AI演算法追踪脑部活动变化。结果显示,年纪越大,大脑越少将经历分割成“事件”来记忆。换句话说,大脑记录的“片段”减少,就像一年只留下少数几个画面,回顾时自然感觉时间被压缩、过得特别快。
  2. 生活太规律,新鲜感越来越少
    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新奇密度”(Novelty Density)下降。年轻时,我们不断接触新事物,大脑忙着建立新记忆,时间显得漫长又丰富。然而当生活逐渐固定、每天的模式都差不多时,大脑为了“节能”,开始减少记忆储存。于是,一个月、甚至一年都变得模糊不清,仿佛被剪成10秒的快转短片。
  3. 多巴胺决定你的“体内时钟”快或慢
    我们的大脑有个“内在时钟”,由多巴胺(dopamine)调控。当你投入、有目标、充满兴奋时,多巴胺分泌旺盛,大脑打点更频繁,主观上就觉得时间流动变慢、生活更充实。反之,当你感到无聊、重复做相同的事时,多巴胺下降,内在时钟“打瞌睡”,于是你常惊觉:“咦?一天又过了?”
  4. “奇异事件效应”:那一秒,变得特别长
    当周围突然出现异常画面或声音(例如有人大叫或玻璃破碎),大脑会瞬间进入超专注模式。这一刻,虽然客观时间只过去1秒,你却感觉像是慢动作般延长。心理学家称之为“时间膨胀效应”(Time Expansion)。注意力越集中、惊讶感越强,大脑记录下的细节越多,于是那一刻会显得格外漫长。

总结来说,时间并没有真的加快,只是当我们经历越少、情绪越平淡、惊喜越稀少,大脑留下的记忆就越短。若想“让时间变慢”,就要多体验新事物、多制造变化、多让自己感到惊喜与投入——因为唯有“活得有感”,时间才不会悄然溜走。

Advertisement

上一则新闻许绍雄家族背景惊人 澄清太公非慈禧契仔
下一侧新闻11月1日起 啤酒价格将全面调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