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国旗与美国国旗在外观上极为相似,这并非巧合——两者的红白条纹设计,都可追溯至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旗帜,而更早的灵感源头,甚至来自13世纪的满者伯夷(Majapahit)王朝。
根据史料记载,满者伯夷王朝时期的爪哇帝国以红白相间的横纹旗帜作为象征,红色代表勇气,白色象征纯洁。这种设计后来成为东南亚海上贸易中的通用识别标志,被广泛悬挂在船只与港口。
到了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与印度洋区域活跃贸易,采用结合英国米字旗与红白条纹的公司旗作为标志。部分历史学者认为,这一设计或受到了他们在爪哇、马六甲等地所见红白旗帜的影响。虽然没有确凿文献证明英国人直接借鉴满者伯夷旗帜,但当时红白横纹在欧洲旗帜体系中极为罕见,显示东南亚元素的影响极可能存在。
1775年,美国殖民地启用第一面国旗时,几乎完全沿用了东印度公司旗的样式——红白条纹搭配左上角的米字旗。美国独立后,米字旗被蓝底白星取代,演变成如今的“星条旗”。

1947年,马来亚迈向独立之际,国旗设计师穆罕莫韩沙(Mohamed Hamzah)以“团结与联邦精神”为核心理念,采用红白条纹象征多州平等与团结,并在蓝色旗角加入伊斯兰新月、十四角星与象征王室的黄色。
尽管并无明确记录显示穆罕莫韩沙参考美国国旗,但从旗帜设计的历史脉络来看,马来西亚国旗确实延续了源自东印度公司、再经美国发展而来的红白条纹与蓝色旗角的设计血脉,成为融合历史、文化与信仰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