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憧憬无忧无虑的退休生活,然而,美国一名退休教师南希·乔根森(Nancy Jorgensen)却在71岁时坦言后悔。她发现,真正让人感到充实的,并非“什么都不用做”,而是持续创造与保持目标感的过程。

南希在接受《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访问时回忆,自己之所以早早规划退休,是因为从小就看着父亲“劳碌到最后一刻”。她说:“父亲一直工作到78岁去世。我那时觉得他太辛苦,为什么不早点放下工作,好好享受人生?”

Advertisement

她以为父亲退休后会过得悠闲自在,打猎、陪狗、想睡就睡——结果却完全相反。父亲不仅没休息,还开了间印刷厂,甚至规划未来由谁接手经营。“他每天都去办公室,哪怕身体已经不太行,也会让母亲开车送他去上班。”

多年后,南希步上父亲的后尘,从教师岗位退休。她心想这次要“活出自己”,远离责任与压力,好好享受人生。她的理想退休蓝图包括弹钢琴、写作、参加音乐团体排练、探望家人等。

起初,那种没有闹钟、没有截止日期的生活让她倍感轻松。可几个月后,她开始察觉到一种深层的空虚——“每天都好像没意义。”

她逐渐陷入拖延与倦怠:钢琴弹几分钟就停下;文章写到一半就放弃;连排练的音乐作品也迟迟没完成。“时间太多,反而让我什么都不想做,我就像一艘脱离航线的小船,任由浪潮把我带到哪儿。”

南希终于意识到,她并不需要完全放空,而是需要目标。于是她重新订定生活计划,为自己设立每日行程。她开始自律作息,再次追求创造的成就感。几个月后,她陆续发表了文章,举办音乐会,甚至与乐团录制了新作品。

她这才恍然大悟,父亲当年坚持工作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懂得休息,而是因为“忙碌本身赋予生命意义”。“父亲需要与人互动,需要挑战与目标,工作让他感到自己仍然被需要,也让每一天有方向。”

如今,南希在自由与秩序之间找到了平衡。她仍维持规律的日程安排,但也会保留弹性空间,让生活保有呼吸。她说:“退休不是逃离工作,而是重新选择值得投入的事。”

在养老金减少、医疗费用上涨、寿命延长的时代,南希的体悟显得格外深刻——真正理想的退休,不是彻底停下脚步,而是让人生的节奏,依然有意义、有目标、也有温度。

上一则新闻“不能再等水淹了才行动” 砂拉越利用AI防洪
下一侧新闻东帝汶正式加入东盟 总理台上当场激动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