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的发展历程,从来不是一路平坦的康庄大道,而是一条充满荆棘与汗泪的坚持之路。
六十年来,在巫统一党独大的年代,政治权力牢牢掌控教育政策,华基政党软弱无力、噤若寒蝉,华小不得不独自求存。那时,没有倚仗,也没有庇护,唯有靠华社一点一滴的捐献,筑起了属于自己的教育堡垒。

“以地养校”,便是那段历史最鲜明的注脚。礼堂出租、民资办学、租金养教,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更是一种文化的自救。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一信念,是无数代华人心中不灭的火种。资源匮乏时,他们以泪为薪、以汗为泉,用双手撑起一所又一所学校。那是一段民族精神最朴实、也最倔强的岁月。

Advertisement

事实上,华小的礼堂不仅是收入的来源,更是社区的灵魂。
在乡镇地区,礼堂常是村民的公共空间——白天是课堂,夜晚是社交的舞台。婚宴、社团年会、节庆聚会皆在此举行。它不仅维系着学校的运作,也凝聚着华社的情感与文化传承。

如今,有人主张“学校场地不得举办提供酒精饮品的宴会”,这无疑是一种脱离现实的“道德过度修正”。
抛开宗教活动不谈,酒席在民间社交中只是润色情感、助兴氛围的媒介——不是纵酒成灾,而是文化的延续。所谓“酒非祸首,人须自度”,小酌一杯,是情理之常,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当此禁令引发民间争议时,民主行动党的多位领袖选择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李政贤、彭小桃、林冠英、邓章钦等人不畏争议,直言批评;陆兆福、沈志强、倪可敏、郑立慷与张庆信等部长更在内阁会议上据理力争。短短36小时内,政策方向修正,教育部澄清禁令不适用于全国华小礼堂,风波迅速平息。

这场争议的结局,或许在不同立场者眼中各有解读。
有人讥讽政府沟通混乱、前后矛盾;但从另一角度看,这正是一场民主制度成熟的展现。过去的马来西亚,政策一旦出炉,绝少有被质疑或回头的空间;而如今,民意能在48小时内促成修正,说明制度已不再是单向权威,而是多声共振的协商机制。

有人只看见纷乱,我却看见成长。
这是一个正在学习倾听、学习修正、学习共治的国家。
旧时代的铁腕与沉默已成过去,如今的新马来西亚,正在用辩论与包容,去定义属于自己的民主姿态。

上一则新闻网红鬼屋探险“突感不对劲” 接到电话“妻子想杀了你”
下一侧新闻“不能再等水淹了才行动” 砂拉越利用AI防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