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8年任内曾高调宣称“贸易战是好事,而且很容易赢”,自那之后,他所挑起的贸易战持续至今,仍是全球经贸格局的一大焦点。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国强力反制外,其他主要经济体如欧盟、日本等,至今并未采取实质性报复行动,这种“单边攻势未引发全面反击”的现象,在国际贸易史上极为罕见。
历史回顾显示,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对逾两万种进口商品加征约20%关税,结果引发全球报复潮,各国纷纷采取对等关税与抵制措施,导致国际贸易量骤减,最终加剧了大萧条的惨况。相比之下,今日美国的贸易战虽造成摩擦,却未出现同等级的报复浪潮。
分析认为,这与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息息相关——美国依旧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掌握高科技与金融核心体系,且不少盟友仍仰赖其安全保障,因此多选择“克制应对”。
另一方面,中国面对美国连番的关税、出口与科技限制,表现得相对冷静稳健,不仅未显退缩,还通过策略性反制措施,例如加强稀土出口管制,以此作为谈判筹码。稀土金属是中国的“战略武器”,全球约50%的稀土资源与90%的精炼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尤其钐、镝等重稀土,是先进芯片、战机与导弹等国防产业的重要原料,被视为潜在的“供应链咽喉点”。
从经济规模来看,中美差距正逐渐缩小。以市场汇率计算,美国GDP约30兆美元,中国约20兆美元;若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甚至略高于美国。然而,专家指出PPP估算可能高估中国实际实力,双方的经济力量仍可说是势均力敌。
在贸易层面,美国虽占全球GDP的25%,但仅占全球贸易约13%;中国对美出口占比约15%,并随着“一带一路”及东盟市场扩张而逐步下降。换言之,美国的贸易杠杆影响力正被稀释。
不过,若论关键科技领域,美国仍占据明显优势。中国虽然加速发展半导体与芯片制造业,但在高阶芯片设计、EDA软件及关键设备上,仍需仰赖美方技术与供应链。
学者总结,中美竞争已全面延伸至贸易、科技、金融与地缘政治各层面。两国关系既紧密又对立,任何摩擦都可能造成双输局面。在深度依赖与战略对峙并存的格局下,未来中美势必在“竞争与合作”之间,艰难寻找新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