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汽车产业正陷入一场新的“芯片危机”。在应对美国关税、能源价格高涨与电动车转型的多重压力之际,车厂如今又被迫面对来自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供应中断风险。

法新社报道,荷兰政府于9月30日援引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强制接管位于奈梅亨的安世半导体工厂,理由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此举立刻引发中方强烈不满,中荷关系骤然紧张。作为回应,中国政府禁止在中国封装测试的安世半导体芯片重新出口回欧洲,这让欧洲汽车供应链陷入危机。

Advertisement

安世半导体原为飞利浦旗下部门,专门生产二极管、稳压器、晶体管等基础但关键的车用电子元件。随着现代汽车对电子系统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这类芯片的重要性倍增。其生产流程通常是在欧洲完成制造后,送往中国进行封装测试,再出口至欧洲客户。自2018年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后,安世成为欧洲车用芯片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根据《德国商报》(Handelsblatt)披露,安世半导体供应了欧洲汽车工业约49%的基础电子组件。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已发出警告,若供应中断,将导致大规模停产风险。德意志银行分析称,仅德国车厂产量可能减少10%,最坏情况下减幅恐高达30%。

大众汽车发言人坦言,公司正在评估短期停产风险,并积极物色替代供应商。虽然大众并非直接采购安世产品,但其二级供应商高度依赖该公司。另一家德国巨头博世(Bosch)表示,目前尚未减产,但已在萨尔茨吉特工厂预备应变措施。

法国零部件厂商法雷奥(Valeo)透露,虽然已找到95%替代零件来源,但尚未获得客户正式认证,暂时无法全面替换。另一家法国供应商OPmobility则指出,安世芯片虽非独家技术,但汽车产业认证流程繁琐,短期内无法完成转换。

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指出,各厂商“正疯狂寻找替代方案”,但产能扩张需要时间。他预估,供应紧张恐持续12至18个月。“疫情期间的全球封锁让企业学到了一课——供应链的脆弱性必须正视,但要做到百分百安全几乎不可能,代价也会极其高昂。”

业内分析认为,这场“荷中芯片冲突”不仅考验欧洲汽车业的应变能力,也暴露出其对中资制造链的深层依赖。若危机持续发酵,欧洲电动车转型进程恐将再度受阻。

上一则新闻经济衰退迹象浮现 专家揭三大金融陷阱
下一侧新闻发表“冤枉华社的言论” 安华受促向华社公开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