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摆在眼前——华校与国中在礼堂建设与经费支持上的差距,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许多华校的礼堂,并非靠政府拨款建成,而是一代代校友靠义卖、靠宴会、靠社区的团结支撑起来的。那些饭菜与酒席,并非奢靡的享受,而是教育延续的象征,是人民用心血与情感凝聚成的共同体。如今,一道“禁酒令”,却轻易地否定了这种民间自救的力量。
试想,当华校被禁止在礼堂举办酒宴时,筹款之路从此中断,那么谁来承担维修、扩建与日常活动的费用?团结政府是否愿意全额补贴?还是仅仅让这条“道德禁令”,成为削弱民间教育力量的政治工具?
酒,从来不是罪。罪的是那种虚伪的“选择性道德”。在五星级酒店举杯庆功无人非议,在私人俱乐部开香槟谈笑无人质疑;可一旦平民百姓在学校礼堂筹款,就要被指“冒犯宗教敏感”。这不是信仰的纯洁,而是权力的偏见。
教育的公义,不会因一纸“禁酒令”而更干净,反而被政策的僵化弄得更肮脏。当政府回避结构性不公,却热衷用“禁”字来掩饰无能,那一刻,真正浑浊的并非酒杯,而是政心。
教育,不该是宗教的试验场;礼堂,也不该成为政治的战场。真正的清净,不在于禁绝酒杯,而在于制度的公平。真正的污浊,也不在酒中,而在于偏见与双重标准。
更深层地看,这场“禁酒风波”,其实是价值观与自由的较量。它揭露了一个危险趋势——当权力越来越喜欢以“道德”之名行政治之实,当信仰被用作控制的工具,自由的空间便在一条条禁令中被压缩,而多元社会的根基,也在无声中被侵蚀。这样的政治,若不被警醒,终会让国家陷入思想上的单调与窒息。
佛言:“心净则国土净。”若心不净,纵使杯中无酒,也照样醉在权力的幻象里。酒从不构成罪恶,执念才是。若当权者执着于“象征”,却忘了“实质”,便是以道德作面具,掩盖教育不公的真相。
别让那杯无辜的酒,成了教育不公的替罪羔羊。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无酒的礼堂”,而是无尘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