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马来西亚的国语,马来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词汇——从荷兰语到梵文,从阿拉伯语到华裔方言,构成了丰富多元的语言体系。其中,部分源自华裔方言的音译词已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不仅见于饮食文化,也延伸至日用品与社会用语。以下内容依据《Kamus Dewan》第四版整理。
一、饮食类词汇:华人味的马来语
马来语中的许多饮食词汇,都能追溯到华裔方言:
- mi(面条)、bihun(米粉)、bakmi(肉丝面)、kuetiau(粿条)、cang(粽子)、pau(包子)、popia(薄饼);
- tauge(豆芽)、tauci(豆豉)、taucu(豆乳/腐乳)、tauhu(豆腐)、taukua(豆干)、kuih(糕点);
- kailan(芥兰)、kucai(韭菜)、lobak(萝卜)、cincau(仙草)、kekwa(菊花)、teh(茶)、kuaci(瓜子)。
值得注意的是,《Kamus Dewan》中将 taukua(豆干)与 tauhu(豆腐)视为同义词,但在华人饮食文化中两者质地、制作方式迥异,显然不可混为一谈。
二、生活与用品类:文化交流的痕迹
在日用品与生活用语中,亦能找到不少来自华裔方言的词汇:
- bak(墨)、cawan(茶碗、茶杯)、teko/tekoan(茶壶)、mopit(毛笔)、koyok(膏药)、sempoa(算盘)。
这些字词不仅反映物品交流,更折射出早期华人与马来社会的生活融合。
三、社会用语:闽南话音的延伸
在社会语言层面,更多源自闽南话的音译词早已口语化,例如:
- kongsi(公司、合伙)、loteng/laoteng(楼顶、阁楼);
- cincai(随便、不讲究)、ngam(合适、契合)、ngam-ngam(刚刚好);
- samseng(流氓、地痞)、singse(先生,专指中医)、taici(太极)、taukeh(头家、老板);
- taiko(癞哥,指麻风病者)、bohsia(指放荡少女)。
这些词汇如今早已超越族群界限,被各族马来西亚人广泛使用,成为本土语境中的共同语言。
四、语言现象:闽南音主导的音译传统
有趣的是,借自华裔方言的马来语词汇多数来自闽南话发音;反观华文媒体在音译友族或外来人名时,却常以粤语发音为依据。例如沙巴首长 Hajiji 一名,常被译作“哈芝芝”或“哈兹兹”,均较接近原音;若译为“哈吉吉”,则偏离原音太远,显得不伦不类。
语言借译的核心在于「音近义清」,唯有尽量贴近原文发音,方能兼顾准确与文化尊重。马来语吸收华语方言词汇的现象,正是多元族群长期共生、文化互融的生动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