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由某校辅导处发布的家长通告在网络上引发热议。通告中点名11款“危险游戏”,包括《GTA-V》、《Manhunt》、《PUBG》、《Yandere Simulator》、《Mortal Kombat》、《Resident Evil》、《Doom Eternal》、《Tetris Effect》、《Postal 2》、《Hatred》和《Roblox》,并提醒家长留意孩子是否沉迷其中。
消息一出,不少家长纷纷转发,但也有网友质疑名单中部分游戏并无直接暴力或不良内容,认为“以偏概全”。
心理学研究:游戏不会让人变坏
根据多项国际心理学研究显示,游戏与现实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远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强。
综合全球数百项研究的分析(Meta-analysis)指出:
- 暴力游戏可能让人短暂情绪激动,但影响幅度极小;
- 美国心理学会(APA)已明确声明:玩暴力游戏不会让人变成罪犯;
- 若排除只发表“有结果”的论文,这种所谓“暴力效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心理学研究者指出,人类的行为远比游戏复杂,影响人格形成的关键,在于环境、家庭关系与情绪教育,而非游戏内容本身。
真正的问题:孩子在游戏里找到“被理解”的感觉
张庭锋心理专家强调,孩子玩游戏的动机往往反映出心理需求。
在现实中被否定、被责骂、缺乏陪伴的孩子,容易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成就感与归属感。
“很多孩子在游戏里找到自己能赢的地方,那是他们暂时逃离伤害的避风港。”一位心理咨询师指出。
“如果家长突然没预警地把游戏拿走,等于剥夺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来源。”
她建议,家长应关注的不是“孩子玩什么”,而是“他为什么玩、怎么玩”。
比起一味禁止,家长更应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如何在游戏中尊重他人。
专家建议:别急着骂,先试着了解
“玩游戏不是问题,孤独才是。”
张庭锋心理师指出,游戏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社交、合作与情绪调节的媒介。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愿意参与。
“别急着关掉他的游戏。不如坐下来,听他讲讲那场战斗,听他分享和朋友的配合。”
专家说,在许多心理咨询案例中,孩子第一次愿意开口谈心,往往就是从一场游戏开始。

